天主教堂,位于青州市偶园街南段路西,今烟厂西宿舍南邻。教堂初建于光绪元年(1875),当时规模较小。光绪二十六年(1900),由法国梅神甫接管后第一次购地扩建。民国二十年(1931),益都天主教堂正式由烟台教区划出,直归罗马教区管辖,设立青州教区,统管益都、临朐、昌乐、寿光、临淄、高苑、博山、博兴、广饶等10县的教务,由法国神甫卫国栋任独立教区第一任主教。随着天主教的传播,1933年又在原址上重建了规模更大的天主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红卫兵将教堂两个七层高的钟楼炸毁,余之教堂建筑,于1978年烟厂扩建宿舍时全部拆除。今教堂为1997年在原修女院旧址重建,比原教堂旧址南移30米左右。
原教堂的主体建筑与周围附属建筑构成一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计占地45.6亩,建筑面积966平方米,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组成。主教堂外型为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大门坐西面东,为一标准的西洋风格建筑,正面是六根带楞的西式大圆柱,上有宽厚的坎山。门外台阶5级,门上额嵌“天主教”石匾额,门顶部有2米多高的铜制十字架。大门两边的八字墙上有一对联:“万国五洲同属一元开正教;普天率土别无二主当钦崇”。大教堂坐西面东,建筑面积366.4平方米,可容八百人礼拜。正面坎山有尖拱式大门3个,门上有层层砖雕雕花,山尖及两旁有三个小型尖塔。教堂后端耸立着二座33米高的七层尖顶钟楼,当地老百姓都叫它“钻天锥”,形容钟楼有钻天之高,为当时青州的最高建筑,数十里之遥即可望之。两钟楼之间以汉堡式园型建筑物连为一体。进教堂大门两侧屋角处各有一木制转角形楼梯,可盘旋登上二楼。二楼为中空型,只有3米多宽的木地板环教堂一周,外置木栏杆。后端正中的圆型建筑,形成一个面向西方的凸型的圣坛,是教友弥撒的朝向。两座七层高的钟楼内,同样是木制楼梯盘旋而上,登至极顶,古城美景透过四周圆窗尽收眼底。在极顶处,可见有一大一小两个铜钟悬于顶部,大者高约1米,小者0.5米,撞钟时可同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声。塔顶有铜十字架避雷针,直通塔底,仅避雷器即重达800余斤。室外墙体建筑二米以下全用白大理石为基,上部青砖到顶。一层窗为拱型,二层窗为圆型,皆有汉白玉石窗套,上为红瓦覆顶,窗子用的玻璃全是进口的五彩玻璃,绚丽夺目,特别在阳光反射下,更显五彩缤纷,光彩四溢,使教堂满目生辉。
教堂以北为神甫院,内有二层北楼22间、计330平方米,此建筑外形风格近似遵义楼样,前檐出厦,十根砖柱之间拱型相连,底层办公,二楼为神甫寝舍,下有地下室,并有地道通往心寺街西教堂。楼梯同为盘旋式。另有沿街东屋及西屋50余间。神甫楼前有2株大黄杨树及2株特大青桐树,均毁于20世纪50年代末。教堂以南为修女院,当地百姓称作“老姑院”,另辟东大门,但也有便门与教堂院相通。该院占地12亩,有楼房1座,计16间,平瓦房44间。解放前教会在此办过孤儿院,收容社会孤儿数十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政府接管,院内孤儿多数做了妥善安置,少数孤儿于50年代初随同修女、大姑并入坊子孤儿院。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红卫兵以“破四旧”为名,将教堂的两座钟楼炸毁。余之建筑烟厂占用改作仓库,10余年后烟厂扩建西宿舍时,将大教堂及教堂神甫楼等建筑全被拆除。至此,原教堂建筑群仅有修女院内的一座带地下室的二层楼幸存至今。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爱国会得以恢复,办公地点暂设在修女院小楼内。1997年,市政府拨款在修女院旧址重建天主教堂。新教堂坐西面东,外型仍保持西方哥特式建筑风格。教堂东西长40米,南北宽18米,建筑面积720平方米。迎面坎山砖雕精美别致,顶部有三座尖塔高耸入云,中间一座高35.8米。三个红色大门圣洁典雅,正门上方雕有耶稣像,两边门上方有白色和平鸽,再向上雕刻着“荣主”、“益人”四个大字。四周墙体青砖到顶。堂内西首设圣坛,四周墙壁挂着数十幅精湛的艺术油画,内容多为救世主耶稣活动的圣迹。堂前院北侧有人造假山,院中有各种奇花异草,环境幽雅,设施完备,是教友们的一处极好的活动场所。礼拜日,众多教友按时来此作弥撒。现青州市天主教爱国会、天主教益都主教区均设于此,原辖管西至淄博以东,东至烟台(青岛除外),北至寿光,南至临沂等数十个县市区的教务,今管辖潍坊市各市、县、区范围内的天主教教务。近年,本市范围内的上院、辛庄、北镇头等多处分教堂均修复一新,正常的宗教活动常年不断。 (有令衡)
天主教堂旧貌
天主教堂新貌
原钟楼上悬挂的“合音钟”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