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天宫是驼山山顶上的主要建筑,始建于何时不详。元代和明成化间曾经重修,均有碑记矗立。明朝嘉靖年间又进行了一次重修,发起和组织实施者是衡王府引礼舍人李大纶。
驼山顶上立有明朝嘉靖二十一年《重修驼山昊天宫记》石碑,由当朝户部尚书郡人陈经撰文,南阳知府致仕郡人杨应奎书丹,贵州按察司副使致仕郡人冯裕篆额。碑文中提到李大纶之名和他重修昊天宫之事,未单独介绍其人。然而,李大纶为何许人?最近笔者通过西建德村李氏族谱,忽然得见庐山真面目,方知其事迹大略。
李经,字大纶,号存耕,明初,其曾祖李景新自枣强县迁来,遂为
青州人。大纶家居住于
青州府益都县城里东营街北截,街东、街西俱有宅院。
李经之父名李茂,治家有方,家境逐渐富裕。李茂由于年龄大,又为人忠厚,被朝廷封为寿官,县人推举他为乡饮大宾。李茂有2子,即李经、李缙,皆聪颖好学,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李经生得一表人才,又有文化,经人推荐做了衡王府的引礼舍人。李经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份内工作已经完全胜任,王府请示了朝廷,对他下诏实封,成为名副其实的王府属官。此后,他又引荐其弟李缙也做了引礼舍人。可是,李缙干了二十多年也没有实授。
衡王府的引礼舍人,简称“礼官”,其职责是接待来宾、照看和教育小王子,是一个关系礼仪的细致的工作。李经、李缙在府上尽心尽力,衡王对其非常满意。至明末,李经的孙辈李长春、景春,家境渐衰,遂迁居于西建德村(今黄楼街道西建村),就近种地。李氏祖茔立于草场街东北角王家庄东旁(云门山街道王家社区)。其茔田乃当初衡王所赐,计大地五亩整,原有碑碣为志。
李经便是李大纶,是衡府礼官。那么他在重修驼山昊天宫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呢?
据陈经《重修驼山昊天宫记》文中称:“存耕李子大纶,衡府礼官也。休暇登谒,惕然于衷。率道士杨永钦,日夜经营,伐木于阿,采石于山巘,辟径咏茅,扶倾补弊。葺其殿宇,饰以藻绘,缭以周墙,益之重门、居室、廪厨,损益得宜。百年庙貌一旦焕然,凡登览,无问大小贤不肖,皆肃然敬惮之。”这段文字记述了李经重修昊天宫及其他建筑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元、明时期,驼山昊天宫由道家住持。昊天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有玉皇殿、七宝阁、聚仙楼、戏楼、东西配殿、斋房居室,及门坊、碑亭、山亭、小桥等。院内外石刻碑碣林立,有重修碑记、修醮题名、名人题诗、榜书景名,琳琅满目;山崖间有佛窟圣境,千年遗迹与道观交相辉映。天泉、天河、五龙池、净海池,此间竟以水为胜;山势巍峨,奇石累累,古柏丛立,野花灿烂,处处有怡人之景。驼山的自然景观可谓美矣,文化景观可谓盛矣。李经登谒驼山时,见山上的建筑年深日久,已经荒圮不堪。他不由“惕然于衷”,遂立志修复殿宇。他与道士筹划经营,不辞劳苦,经年累月,建设终于成功。成功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基础,此时的青州处在政治相对稳定,文化、经济呈现繁荣的时期,李经本人亦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社会上募捐也能办得到;但促使他精神而为之奋斗的是“为善最乐”的理念。
嘉靖十八年(1539)冬,重修工作大功告成。第二年春,李经登门请陈经撰写碑文,并叙述了重修前后情况及中间过程。陈经慨然应允,并提出请杨应奎书丹、冯裕篆额。
陈经在碑文中,描述了驼山的形胜,强调对驼山的尊崇;描述了昊天宫等建筑久废的残景,表达了对李经的钦佩。文中最后说:“《传》有之曰:‘淑芳流则思源,过宗庙则思敬。’李子斯举,其知本者欤?其导民以敬者欤?刻而记之,庶兹意与兹山俱不朽也。”文中陈经称李经为“李子”,这是特别尊敬的称呼。可以看出,李经斯举着实令人感动,他的良苦用心、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和创造的业绩是不可磨灭的。遗憾的是,李经之弟李缙已于此前病故(李缙生于成化十一年,卒于嘉靖十六年,享年62岁),未能参与此事。而李经此时也年事已高,大约有66岁。他从衡府退休,全身心地投入于驼山的建设,其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重修昊天宫所有建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解决集资、施工中所遇的困难,非少数几个人所能办。我们知道,道士杨永钦是积极配合者,发挥了重要作用;青州府属和益都县官员可能在集资中有所贡献;衡王府、青郡士绅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建筑结束后要立碑,碑记是由陈经、杨应奎、冯裕撰书的。文后列当地官员人名,分别为:青州兵备道沈澧,青州知府边沆,同知朱福,青州府通判崔子才、唐尧臣、罗贤,推官李一元,益都知县胡宗宪。碑阴刻有人名,有按察司副使刘澄甫、青州左卫指挥高东,还有衡府长史、承奉官员等。
现在,人们在研究重修昊天宫碑记,往往侧重于撰文与书丹的陈经等人,并夸大了立石人之一的胡宗宪的作用,而忽视了主要的建设者李经。未曾建筑何用碑记,没有碑记何用立石?此本末倒置也。究其原因:碑文中虽然提到李大纶,但读者并不知大纶其人;而光绪《益都县图志·外传》衡府属官中有李大纶,亦不知大纶名李经。人们不了解李经,在研究中便有所忽略了。
笔者此文,也许对驼山的研究与重修昊天宫碑文研究有所补益。(房崇阳)
驼山昊天宫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