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图片 | 下载 | 专题
  首页 |新闻中心|青州人文|青州书画|青州风光|青州房产|青州名流|书记专题|市长专题|青州挂失
 
当前位置: 首页 > 青州人文 > 千年诗城 诗意飞扬
千年诗城 诗意飞扬
来源:今日青州网      时间:2018-08-09 10:54:00      
内容摘要:——写在青州中国诗歌之城创建之际李森青州市创建中国诗歌之城座谈会作者陪同中国诗歌学会专家考察青州博物馆 研究发现,诗歌是青州文化总量中的大宗和精华,青州城是一座令人自豪的名副其实的千年诗城。青州诗


——写在青州“中国诗歌之城”创建之际
 李森




青州市创建中国诗歌之城座谈会





作者陪同中国诗歌学会专家考察青州博物馆
 
  研究发现,诗歌是青州文化总量中的大宗和精华,青州城是一座令人自豪的名副其实的“千年诗城”。青州诗歌的创作源头,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还》篇。早期青州与诗歌的渊源还不止此,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南燕国的《慕容超歌辞》是有案可稽的青州第一首传神史诗;“北方书圣”北魏郑道昭更是在青州刺史任上赋有知名的《哀子诗》。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也吟有与北海(治今青州)太守李邕相关的重要诗作。迄至北宋,以王曾、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近二十位名流钜公的不朽之作奠定了“千年诗城”的坚固基石,诗城青州,实肇于此。中华千古第一大才子苏东坡和第一大才女李清照则是支撑起诗城大厦的顶梁柱。“苏李诗词在,光芒万丈长!”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诗城青州!巍然诗城,挺峙千载。历史上的青州诗歌创作高峰既凸显于北宋,又呈现出以青州本土诗人、诗作大量涌现为特征的明清两朝大繁荣的局面。初步统计,传世古代青州诗词大约有五千首左右,这相较于诗城曾经拥有的诗歌总量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及至现当代,青州诗人今非昔比,意气风发,一举创造了“千年诗城,有诗十万”的新奇迹。正是青州古今诗人的热血豪情,浇灌出了这片诗城园地,延续了千年诗脉。
 
一 青州自古是诗城


山东青州是著名的华夏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便享有“览胜无如此得多”、“信美东方第一州”的崇高盛誉。千百年来,青州诗坛,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诗歌文化,长盛不衰,取得了名震齐鲁,扬誉海内的辉煌成就。众所周知,诗歌是文化的核心要素、高端组成和文明标志,更是城市闪亮的名片。当前为加快推进青州“文化名市”建设,进一步提升青州文化品牌影响力,我们在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科学严谨考证,提出青州是一座“千年诗城”的真实可靠结论。
  青州自古是诗城!青州诗歌的创作源头,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成书的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齐风·还》篇:“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这表达的是两情人(或谓猎人)间互相赞美对方的真挚感情。这是可知的有史以来青州最早的诗篇。《诗经》在青州这片土地上,撒播下了诗歌的火种。
  早期青州与诗歌的渊源还不止此,东晋十六国时期鲜卑南燕国的《慕容超歌辞》则是可知的诞生在青州城区的第一首传神史诗:“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这说的是鲜卑南燕国皇帝慕容超被刘裕围困在广固孤城之中,一筹莫展,束手待毙的情景。这首弥足珍贵的传神大作,于无声处响惊雷,一举填补了青州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又重要时段的文学创作空白。如果说《诗经·齐风》还只是依托齐都临淄城的产物的话,那么《慕容超歌辞》则是一首地道的出自广固城中人之口的青州诗歌。
  而青州最早的诗者之名,则可见诸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巨著《水经注》,即南北朝时期的两位“耆民”(年高有德之民)——孙道相、赵嶷。于此似可瞥见彼时青州诗歌创作在民间的普遍情形。
  “北方书圣”北魏郑道昭不仅以书法名世,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诗人,史称“好为诗赋,凡数十篇。”他在青州刺史任上,“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留传下了仅知其名的《哀子诗》和《登百峰山》诗残碑。
  中国历史上有知名度极高的歌颂北齐兰陵王高长恭战功的歌舞戏——《兰陵王入阵曲》。史载高长恭芒山大捷,战胜北周军,“武士共歌谣之,为《兰陵王入阵曲》是也。”研究得知,高长恭曾担任过青州刺史,这在《北齐书》本传中有案可稽。《兰陵王入阵曲》系歌谣加舞蹈,歌谣早已失传,仅保留下曲名。难能可贵的是,《兰陵王入阵曲》古时东传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河北邯郸市兰陵王墓文物人员通过日本专家找回此曲,使其重归故里。这也是与青州诗歌有关的一项重要文化资源。
  有唐一代,青州诗人以初唐崔信明为巨擘,另一重要诗人则是其孙——盛唐时期的崔国辅,祖孙二人乃著名的崔氏家族成员。崔信明“才学富赡”、“名冠一时”,著诗一卷,惜已散佚,仅存名句“枫落吴江冷”和《送金竟陵入蜀》诗。该诗虽为五言古诗,但已有五言律诗雏形,因而在中国文学史上价值较高。盛唐诗苑中,崔国辅算得上一位颇具特色的诗人。他的诗名广为流传,与王昌龄、王之涣齐名,并和李白、孟浩然交情深厚。如白居易《故滁州刺史赠刑部尚书荥阳郑公墓志铭》有云:“尤善五言诗,与王昌龄、王之涣、崔国辅辈联唱迭和,名动一时。”孟浩然、李白分别赋有《宿永嘉江寄山阴崔少府国辅》、《送崔度(国辅子)还吴》诗。崔国辅还是杜甫在玄宗“召试文章”时的主考官。对崔国辅的荐掖之恩,杜甫一生念念不忘。崔氏诗作语言秀丽,风格雅蓄,尤其擅长描摹红颜情思。《全唐诗》共录崔诗41首。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是中国诗坛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赋有与李邕相关的《上李邕》、《东海有勇妇》两诗。杜甫也作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二人历下盛会结下深厚友谊,传为文坛佳话。历下盛会年余后,李邕被奸相李林甫陷害,以七十岁高龄在青州横遭杖杀。噩耗传来,杜甫不胜悲愤,报以极大的同情,吟出了《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李白也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中抑制不住愤怒,大声疾呼:“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诗仙”、“诗圣”与“书中仙手”李邕,肝胆相照,死而未已。
  唐诗中与青州有关的诗作,较重要者还可见诸初唐名相王珪的《送公辟给事自青州致归吴中》,盛唐名相、人称“燕许大手笔”张说的《南中别蒋五岑向青州》,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送裴校书从大夫淄川觐省》,“大历十才子”之一韩翃的《送王光辅归青州兼寄储侍郎》《送崔过归淄青幕府》和《送张儋水路归北海》,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镇立马赠别》。
  然则青州诗城的实至名归,乃在北宋,正是北宋奠定了千年诗城的历史地位。北宋时的青州城,大师云集、群星闪耀。寇准、夏竦、范仲淹、文彦博、庞籍、欧阳修、赵抃、曾布、刘挚、黄裳都曾来此仕宦,都在这里激情吟咏,纵笔抒情,留下了众多华美诗章。他们的到来,极大地提振了青州文气,促进了诗歌大发展。他们的不朽诗篇,赋予了青州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高雅的文化品位,营造了东方古州浓厚的诗歌氛围。北宋名流钜公上演了赞美青州山川风物的历史大剧,共同奠定了我们这座“千年诗城”的基石,成为青州诗歌历史的转折点。千年诗城,实肇于此。北宋诸公,开端发皇,引领潮流,开创了此后青州诗学发展的长久昌大格局。可以说,他们吟咏青州的诗作是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面对前贤佳构,我辈惟有心怀景仰之情。诚所谓“地以人传,人以诗传,诵其诗而益仰其人,仰其人而益重其地。”
  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借助先进的电脑检索手段,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青州诗歌文化,无疑是一件令人豪情满怀的幸事。随着大量鲜为人知的宋诗被陆续钩沉出来,为今人提供了感悟青州历史文化的强大精神能量。
  北宋时期的青州城乃远近闻名的“海岱名都”、“东夏都会”,胜迹珠联,佳句络绎。云门山、表海亭、范公亭、石子涧、东湖等等诸多名胜以其特有的文化蕴涵和魅力,更多地进入文人的审美视野,成为他们笔下吟诵抒写的对象。根据笔者统计,在享誉当时、著称后世的“唐宋八大家”中就有三人--欧阳修、苏轼、苏辙赋有直接赞美青州的诗文。我们惊喜地发现:“大宋王朝最具才情的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魏玩、李清照都先后结缘青州城。五位名重海内、响彻古今的大诗(词)人,是支撑起青州诗城大厦的顶梁柱。他(她)们游目骋怀,口吐锦绣诗章,使得青州在整个北宋王朝都是中国东方众望所归的文化高地,此乃诗城青州崛起和确立的重要标志。在短短数十年中,青州城便风云际会了五位大师级诗人,当时除却东京汴梁,也只有青州能有这一人文奇观了。是诗坛巧合,还是上苍眷顾?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引人关注的文化现象。
  欧阳修身为北宋时期建树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以倡导诗文革新运动和诗、文、词的创作成就,对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北宋前期文坛的一代宗师。正是他率先倾吐了对青州“山川信美”的由衷赞叹。“大宋王朝最具才情的三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中的苏东坡、李清照,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万世敬仰的须眉巾帼。
  作为北宋执掌帅旗的文坛盟主,苏东坡代表了宋诗的最高成就。是真名士自风流!公元1077年,他途经青州,登上了壮美的表海亭,一首《和人登表海亭》诗自心底喷薄而出:“谯门对耸压危坡,览胜无如此得多。尽见西山遮岱岭,迥分东野隔新罗。花时千圃堆红锦,雪昼双城叠白波。回首球场尤醒眼,一番风送鉴重磨。”“览胜无如此得多”、“花时千圃堆红锦”,响彻天地之间,为诗城青州做了一个千金难买的千年广告。兹地何其幸,坡翁眷恋此。苏东坡就像是为赞美青州而来,他是史上盛赞青州第一人,他霸气地证明了青州不仅是花都,而且还是胜景最多的地方。“东方花都”,渊源有自,名不虚传,意义非凡。苏东坡表海亭赋诗赞青州,张扬了我们的城市个性,这是东方古州最形象、最宝贵的宣传诗句。1077年,无疑是一个应该被后世青州人铭记的庄严时刻,这是青州最动人心魄、最辉煌的一页诗史。
  时隔30年后,绝代才女李清照现身青州,如果说苏东坡仅系途经青州的话,李清照则是长期生活在这方宝地。如所周知,李清照是以诗词为生命的人,传世数十首诗词,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女词人的崇高地位。王灼《碧鸡漫志》称其:“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可谓中肯允当。李清照作品无多,但流传极广,因其词风清丽隽秀,成为“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在青州著有《词论》,开词“别是一家”新风。
  李清照足迹所到之处,以其生花妙笔,写景抒怀,留下了若干咏诵青州的诗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间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这些不朽词篇,从灵性中流出,注入了深挚感情,至今仍让青州人引以为豪,津津乐道,大放光彩。李清照对于青州文化的贡献是巨大而独特的,“词国女皇”,当之无愧!  
  有其兄必有其弟!与苏轼相比,苏辙诗作在视野、才情和骨力上均有不逮之处,但在盛赞青州上却有比肩乃兄的上乘表现,他的《送龚鼎臣谏议移守青州》诗,真情讴歌青州“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气满神足,脍炙人口。苏辙赋诗赞青州,千古绝唱唱到今,同样显示出了独有的魅力。苏氏兄弟文笔高超,少年成名天下知,与父苏洵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占了仨!兄弟二人,神思豪放,争赞青州,令人激赏。他们先声夺人的瑰丽诗章,为今日“东方花都,文化青州”的城市定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证据。
  “览胜无如此得多”,“信美东方第一州”,“花时千圃堆红锦”,“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青州诗词的精华所在,堪当扛鼎之作。不由人感叹:“苏李诗词在,光芒万丈长。”这就是我们伟大的诗城青州!
  于此还要感念“青州赤子”王辟之,正是他为我们引来了江西诗派大师黄庭坚的赞美青州之词--《王圣涂二亭歌》:“春月桃李兮士女倾城!”春天青州桃李盛开,民众倾城出动观赏。青州人热爱大自然的赏花热情是多么的高昂啊!颇需一提的是,北宋文史学家、学者型官员王辟之并非学界长期一致认定的临淄人,而是板上钉钉、毫无悬念的青州人,所撰《渑水燕谈录》实属青州古籍。我们愧对先贤,欠他一个公道。多年前,笔者详加研考,总算寻得确证:一是黄庭坚在《王圣涂二亭歌》中描述王辟之家乡情景云:“营丘之下,有宅有田。”“洋之回兮可以驾,孙甥扶舆兮父老同社。”这里的“洋(水)”,即今青州南阳河。二是宋人韦骧所撰《钱塘集》中有《送王圣涂得代还青社》诗:“家山远认云门晓,里社行看孟宅春。”谨按“家山”谓家乡;“里社”指乡里。“家山”与“里社”对举,“云门(即云门山)”和“孟宅(指龙兴寺)”照应,这便彻底坐实了王辟之青州人的身份。我为青州古人中出了王辟之这样一位挚爱家乡的先贤而深感自豪和骄傲!
  北宋词坛与李清照齐名的魏夫人,也随丈夫曾布宦居青州,并于中秋节阖家登临云门山,留下了珍贵题记。魏夫人,名玩,字玉汝。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撰有《魏夫人集》(已佚)。《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引《诗说隽永》称:“今代妇人能诗者,前有曾夫人魏,后有易安李。”《词林纪事》载:“朱晦庵云:‘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二人而已。’”对于曾布率僚属、携全家畅游云门山之举,六百年后的清人李文藻讥讽道:“游山既偕僚属又挈其妻小,人之举动,不可为训也!”在他看来,曾布一行,公私不分,男女混杂,有碍人伦,不成体统。李文藻是笔者敬仰的乡贤,但他真的误解了曾布、魏夫人。事实上,夫妇二人意在表达与民同乐的亲民爱民思想,实现长官、属僚、家人和民众的仲秋大联欢。李文藻以今视昔,不清楚北宋还远没有清代那么封建这一事实,以致于妄议曾魏夫妇的良苦用心。晚辈后学,志在求真,岂能漠然视之,今为正名,特书于此。
  欧、苏、黄、魏、李,这些北宋文豪的脚步虽已远去,但他们对青州山川风物的抒写作为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在青州文化发展史上刻下了深深印痕,他们对青州的吟诵赞美印证了这座千年名城曾经的辉煌,增加了青州的文化深度,提升了青州的文化品格。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青州人燕肃,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画家,还是一位青州历史上产量最高的本籍诗人。曾赋诗歌数千首,并有《燕肃诗》集,可惜均已散佚了。
  北宋时期著名的“东州逸党”,是文人自发形成的一个主要活跃在今山东一带的诗派,开一时风气之先,首领范讽曾任青州知州。“东州逸党”诗歌踔厉风发,充满豪迈纵逸之气,在当时文坛影响极大。
  饶有趣味的是,青州本土诗人咏出的最负盛名的诗作,并非来自古州历史上的饱学之士们,而是北宋一介布衣张在,他的《题龙兴寺老柏院》诗:“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去又回。唯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意味深长,众口传唱,语惊里中名士,影响遍布四方。作为本土草根诗人的张在,一诗成名,令人惊慨。其中原因,究竟何在?笔者详加考证,方才获知主旨,于此不妨道破,“一首落第诗,满腹心酸泪!”此即该诗真面目。
  金元两代,宦游青州的诗人以任询、郝经为代表。任询乃金代第一书法家、著名的大诗人,曾任益都都勾判官,登临表海亭,快意当前,不能无诗,遂赋《表海亭诗》,诗碑残石,至今存世。任询不仅是当时的书家翘楚,还是一位青州历史上产量最高的外籍诗人,一生吟诗数千首,惜乎大都无传了。
  元代名儒郝经,官拜翰林侍读学士,曾来青州,所作《青州山行》诗,属于长篇歌行体,详细地描写了齐地的山川风情。全诗末句:“为告慕容超,勿谓燕得岁。”一直令人诧异。笔者认为,其实郝经此次青州之行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前来告诫拥兵自重的山东军阀李璮:要以南燕慕容超覆亡前车为鉴,万勿轻举妄动,背叛朝廷。这种勇气和胆识,在当时确乎罕见,真无愧于“以忠义著”的“南国苏武”称号。也正是基于对青州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元代诗人曹伯启在《木兰花·慢寿郝仲明》中发出了“论寰中英气,人尽说,古青州”的感叹!这些都为青州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印记,增添了不少光彩荣耀。
  明代“后七子”领袖王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他在青州兵备副使任上著有诗文集《海岱集》,并赋有多首关涉青州云门山的诗作。“嘉靖八才子”之一的李开先则吟有《夏日游大云寺》诗。
  “海岱诗社”系明中叶嘉靖年间出现在青州的一个重要结社,由石存礼、冯裕、陈经、黄卿、杨应奎、刘澄甫、刘渊甫、蓝田八位致仕、赋闲官员组成,八人皆正直刚方,不事权贵,人称“海岱八子”。《海岱会集》乃诗社成员倡和之作的结集,内容多为吟咏山水名胜、叙写时令聚会、怀古寓托情志、忧叹民生疾劳、关注时政举措。彼时的文坛,正是“台阁体”余风未绝,“前七子”倡言复古,天下巍然向风之时,八人不为风气所移,其诗以抒写性情、真率闲雅为主要特征,既无台阁陋习,亦无模拟之弊,在当时寥落的山左文坛实属难能可贵。青州文坛以八人为中心的文化圈子,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为嘉靖以后青州本土诗歌文化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我们说青州人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绝非自夸之词,而是有着真实可靠的依据。在这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北海文学世家成员冯惟讷。冯惟讷在“临朐四冯”中诗名最高。他官至江西左布政使、光禄卿,擅长诗文。曾穷十四年之精力编成《古诗纪》156卷,第一次对我国唐以前的历代诗歌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所录诗皆注明出处及写作背景、按朝代顺序编排。冯氏此举,有功于世,曾受到著名学者王世贞的好评。该书收入《四库全书》,被清人称为《昭明文选》的并辔之作。《古诗纪》对当时诗风的纠正自不必言,更重要的贡献是对后世的诗文编辑整理产生了深远影响,明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即多从此书取材,清沈德潜《古诗源》以及近人丁福保所辑《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更以它为蓝本,今人逯钦立的百卷巨轶《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也是在冯书与丁书基础上重加考订增补而成,诸书无不被其光泽。
  清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链条中的最后一环。清初诗坛,山左称盛,犹能延续明代灿烂辉煌的局面,青州则出现了诗苑名家赵执信。赵执信著有《饴山诗集》,写下众多歌咏青州风物的诗篇。他是千年诗城青州滋养出来的诗坛天才,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明清青州本土诗人诗作,可谓阵容强大。青州诗歌大繁荣是以明清本土诗人诗作的大量涌现为标志的。北海文学世家冯氏家族就贡献了大量作品,如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山堂诗稿》,冯琦《宗伯集》、冯溥《佳山堂集》、冯协一《友柏堂遗诗选》。刘昺、刘珝父子《松溪诗稿》、《古直文集》,刘澄甫、刘渊甫兄弟《山泉诗集》、《范泉诗集》,杨铭《篾线集》、赵秉忠、赵弈明父子《山其山集》、《新咏》,钟羽正《崇雅堂集》、黄卿《编苕集》、刘庚《天游漫草》、董楠《古今联句诗集》、张焕《虚白堂诗草》、陈梦鹤《雅音萃稿》、《大内灯诗》,蒋如苹《豳风概》、王潆《柏村诗集》、王衮《四虽轩诗稿》、《慧业轩诗集》,房可壮《偕园诗草》、蒋天枢《咏史诗》、《诗稿》、《诗钞》。值得一提的是,朱沅《益都诗纪小传》,罗列北魏至清朝乾隆末年青州诗人共159人,另有外地诗人8人,书内尚有未列于目录的10余人。其书详于论诗,而略于纪事。他还著有《益都先正诗丛钞补》、《铜鼓轩诗钞》。李远、李文藻父子《拙斋集》、《岭南诗集》,刘耆定《茅亭诗钞》、王述《旅亭草》、安致远《青社先贤咏》、元中《青州法庆灵辔中禅师柳峪诗集》。清末民初邱琮玉《修竹堂诗草》、《益都先正诗续钞》、《衡藩宫词》、《西门踏青诗集》,钟世楷《玉山诗钞》、孙文楷《今吾诗集》。民国赵愚轩的《青州明诗钞》系青州地区诗集汇编,收录明代隶属青州的益都、临淄、博兴、高苑、乐安、寿光、昌乐、临朐、安丘、诸城、蒙阴、莒州、沂水、日照十四县的明朝诗人145名,诗1170首。《澹云轩诗集》则是民国青州诗人有树徕的诗集大全。这些诗作是青州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其中不少诗篇至今依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两千年建城文明史,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青州诗歌文化。诗歌始终是青州文化的主体,在青州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通过对《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禁毁丛书》、《续修四库全书》,以及《全唐诗》、《全宋诗》、《海岱会集》、《青社先贤咏》、《青州明诗钞》、《岭南诗集》、《唐氏诗钞》、《益都先正诗丛钞》、《益都先正诗续钞》、《益都先正诗丛钞补》等等诗集和方志文献的全面检索,第一次比较准确地统计出传世青州古代诗作当在五千首左右的可靠数据,这其中包含有大约千余首青州籍以外的人撰写的涉青诗(指涉及青州历代地名、人名、事物的诗歌)。这五千首诗中,《海岱会集》、《岭南诗集》、《唐氏诗钞》系大宗,《青州明诗钞》、《益都先正诗丛钞》及其《续》、《补》也是主力,仅此诸书即占了五千首之绝大多数。令人不胜惋惜的是,五千首传世青州古诗歌,相较于诗城曾经拥有的诗歌总量来说,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而已。即以《光绪益都县图志》编纂者所称:益都“艺文之散失,可胜道哉?”“十无一二。”然而时至今日,不过百年,所谓“十无一二”也大多无存了。值得欣慰的是,在倍加关注文献遗产的当下,青州历代诗集也时有惊人发现。毫无疑问,加强对青州诗歌文化资源的抢救性整理,是一项千秋伟业,这对传承青州的优秀人文传统,提高广大群众的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我们把青州尊奉为“千年诗城”,高唱“青州自古是诗城”,不仅仅是因为历代文人在这里写下了众多精美诗章,更因为现当代青州诗人异常活跃,取得了无愧前贤的非凡新成就。
  令人刮目相看的是,我国著名现代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青州人刘兆吉的《西南采风录》,系作者在抗战时期向西南徒步撤退时采集的民间歌谣,计有2000 余首,他将其中的771首选编成书,被学术界誉为“现代诗经三百篇”。朱自清、闻一多先生热情地为此书撰序,赞誉“以一个人的力量来做采风的工作,可以说是前无古人。”诗坛大家,成果斐然。
  青州是一座诗意流淌的文化名城,厚重的人文积淀和奇特的自然景观,让这座千年诗城成为人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有不少都与青州有着一份渊源。他们或工作、或求学、或聚会,都在青州留下了诗作和足迹。顾随、赵朴初、屠岸、苗得雨、启功、孔孚、耿林莽、徐培钧、李子超、孔林、柯原、马连礼、田永昌、阿红等等许多重量级的诗人都发表过歌咏青州的诗作。在中国当代诗坛上,留下了青州印记,为繁荣青州诗歌,做出了卓越贡献。
  东方古州人文长,人才辈出竞风华。青州诗坛,耆宿新俊,群星灿烂,异彩纷呈。在这片热土上诞生涌现了孙瑞、张景孔、张雯、巴天诸多著名诗人。他们以强烈的爱乡情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的脍炙人口的新诗章,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青州诗坛的领军人物,他们所发挥的示范、引导作用,对于延续千年诗城的文脉,居功甚伟,令人钦敬。
  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乡邦情怀在青州历史上从来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青州本土诗人们无不爱恋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发掘新的题材,运用新的语言,抒发新的情感,表现新的意境,激情吟咏着青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呈现出可喜的新局面。近几十年来,青州诗歌创作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成就惊人。据不完全统计,青州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先后出版了100部左右的诗集。这些诗人诗作计有:孙瑞《村风》、《爱之河》、《三月情思》、《孙瑞抒情诗百首》、《热土》、《新格律诗100首》,以及主编《青州诗选》、《潍坊诗词》、《青州五十年诗选》、《牵手》、《青州旅游诗抄》。“父子诗人”张景孔、张建海《青州百咏》、《庚辰诗草》、《三公分的爱情》、《深夜听花》,青州市档案馆《青州历代诗词选》、白夜《心塬》、张雯《声音》、《热爱》、《存在》、《兰台颂歌》、《花开》,刘元民《一路欢歌》、《岁月静好》,阎金亮《东篱集》、《采菊东篱下》,王秀华《那一方净土》、杨如雪《家住青州》、文心《三月风车》、陈永庆《履斋吟草》、迟玉红《沃野》、墨峰子《攀山》、《感觉》和宋显炳《苦旅》、《岁月留痕》等等。这些诗集的主旋律是写青州、吟青州、颂青州,其中不乏意境深远而又朗朗上口的上乘之作。不禁令人感慨诗城青州诗歌渊源之流长,底蕴之深厚,诗人之众,诗作之多,内容之丰,诗句之妙,品位之高,影响之大。今日之青州诗歌创作不正是千年诗城之延续吗?古今不可分割,实乃前后接力,正可同日而语。
  一座诗城不仅要有浓厚的诗歌文化底蕴和形式多样的载体,更重要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热爱生活、热爱诗歌。青州诗人们已逐步形成抱团坚守的格局,成立了众多诗词学会,发展了大量学会会员,呈现着诗人的“小众化”特点。随着青州新诗创作队伍不断壮大,诗歌创作氛围更加浓厚,创作水平持续上升,能够推出精品力作,在《诗刊》、《星星》、《绿风》、《时代文学》、《中国诗歌》、《诗歌月刊》上屡见发表,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积极影响。
  诗在民间传承,方兴未艾,泥腿诗社,草根诗人,比比皆是。青州各类报刊《青州文学》、《青州文苑》、《东方花都》、《文化青州》、《青州通讯》均曾刊发过大量本土诗歌爱好者们言志抒情、引吭高歌的佳作。这正是诗歌创作在青州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真切体现。
  实际上,青州业余热爱诗词创作的人数多达数万之众,他们跨越了行业和年龄,形成了群体,有较多的人是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投入诗词创作活动的。如果我们降低诗歌评价标准,仅仅刨除部分粗制滥造的打油诗、顺口溜之类作品,现当代青州诗作当不下十万首。这个数字,较难精确,只是个保守估算。应该看到,青州文坛,诗作愈千首者不乏其人。2012年,青州100岁高龄的曹叔民老人为了庆祝百岁生日,出版了诗集《百龄千首》,收录自己十五岁以来的诗作1000余首,时间跨度达85年,引来论者一片惊呼。这是青州诗歌史上一项了不起的新纪录,一个震古烁今的壮举,这是诗城精神在当代青州的又一次光芒四射,为诗城树起新时代的标杆。仅此一端,就足见当下青州诗歌成就的辉煌了。
  诗风盛行,滋养文明。面对青州灵山秀水、人杰风物,人人可成诗人,创作惬意诗篇。山水之间传绝唱,诗城青州处处诗,佳句在人口已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诗歌已成为青州人最诗意的信仰和文化基因。
  鉴于诗歌在青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市民对诗歌活动的充分认可和热情参与,建议今后设立“千年诗城”诗歌奖,每年都要发起“青州诗词大赛”、“评选青州最美诗词”和“朗诵青州最美诗词”活动,诗对吟、诗伴舞、乐配诗,让诗情、诗意、诗韵融入青州的每一个角落,这既是文化氛围又是生活方式,以此激发全市人民热爱青州、建设青州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为了进一步体现青州诗歌的现实价值,让诗歌成为青州这座古老而又浪漫城市的文化标识,我们确定今后阐扬、交流青州诗歌的一个重要使命是,要把青州诗歌文化与当代青州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它在推动经济社会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科学地挖掘、整理青州诗歌文化的合理、积极因素;运用诗歌文化资源,提升市民和游人的人文素质。
  两千年文明古城,伴奏着无数才子墨客的吟唱,留下一路到今的世代文迹,写不尽诗城的前世今生。诗城青州是一个客观存在,青州诗歌是代言青州人文精神的文化名片,青州诗歌文化诠释的是东方古州的非凡气度与文化底蕴。借势诗歌文化,未来乘梦飞翔。今天我们申请“中国诗歌之城”,就是要弘扬青州诗歌文化,再造文化辉煌,传承民族精神,守住精神家园,这本身就是最诗意的历史回闪。我们禁不住感叹:青州有璀璨夺目的文化传承,有傲然于世、动人心魄的诗词。“青州自古是诗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青州诗歌文化是一条从未止息过的奔流长河,正是千百年来青州人的共同不懈努力,铸就了当今这座城市的诗歌文化品质,一艘“千年诗城”的巨轮,早已扬帆了她的壮美航程。
  (附记:拙文初稿撰写于2018年4月22日,系为青州市向中国诗歌学会申报“中国诗歌之城”的文字材料。本次刊发,略有改动)

 
 

编辑:今日青州网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今日青州、今日青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新闻热线:0536-3233110       邮箱:qzjrqzw@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综合商讯    
青州市公告挂失... 11-30
青岛科技大学暑... 08-15
青州市医保局开... 12-02
《潍坊日报今日... 02-11
潍坊市12345政务... 12-16
2022年全市中小... 12-16
青州这里将建消... 12-16
【惠企便民·人... 12-10
   
一个具有思想家... 10-15
探踪云门山 08-14
王翔千、王振千... 07-20
青州老庄王氏宗... 04-08
走进平安庄 10-14
探听,来自偶园... 10-10
青州历史考古研... 03-29
法伟堂乡试朱卷考 03-22
青州新闻    
青州市召开麻风... 11-22
青州市在潍坊市... 11-22
火了,真火了!... 11-22
青州市交通运输... 11-14
青州市:“两清... 11-14
爱心商家关爱环... 11-14
青州市举办庆祝... 11-14
青州市开展“关... 11-14
《今日青州》电子版    
关于我们】- 【联系方法】- 【投稿信箱】- 【版权声明】- 【招聘信息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今日青州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服务热线:0536-3233110 邮箱:wfrbjrqz@163.com 地址:山东省青州市市委院内档案局四楼 邮编:262500

版权所有 今日青州网 鲁ICP备12014985号

技术支持:710STU淄博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