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春,山东省益都县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钟轶、魏振圣到位于益都县城西南4公里的五里公社傅家大队傅家庄征集到一组阴线刻画像石。这些画像石是当地百姓在村东南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据1973年到博物馆工作的夏名采先生后来的实地调查,认定这是一些石室墓的构件。他在文章中写到:“据施工现场的群众介绍:墓向南,墓室呈长方形,南北长近5米、东西宽约4米,南有长约5米、宽近2米的甬道。墓室和甬道均用上、下两列石板砌成。此墓早年被盗,墓内除一方墓志外,未见其它文物。因墓志被压于大坝底基,墓主人姓氏已无法查考,仅知卒葬于北齐‘武平四年’(573年)。”①从画面风格看,也应是北齐之物。
益都县是古代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古九州中
青州的中心、齐国的腹地。公元前201年刘邦封功臣召欧于广县,称广严侯。西晋永嘉五年(311),
青州、齐郡、临淄县三级治所迁到今青州城西北部的广固城。东晋隆安三年(399),慕容德攻占广固城,随后定都称帝,建立南燕国。东晋义熙六年(410),大将刘裕灭南燕夷广固,另筑东阳城作为各级治所的所在地。北齐天保七年(556),合并临淄入高阳,迁益都县治东阳城。北齐文宣帝立国之初就下诏:“并州之太原,青州之齐郡,霸业所在,王命是基。”②益都县所辖的这片区域一直是作为我国东部的一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存在的。
傅家庄,又称傅家村,位于今青州市西南丘陵地区,云门山北麓、驼山东麓的狭长地带。村北约2公里是广县城遗址,距北齐时青州、齐郡、益都三级治所所在地的东阳城也不过4公里多。村旁有南阳水支流经过,自然环境优美。这一带盛产石灰石,因颜色泛青,俗称青石。石质细腻,软硬适度,核心部分是做石雕的好材料。这10件线刻画像石就是石灰石质。
这些画像石入馆后,因正处于文革时期,人们无心整理,也无处发表,期间博物馆办展览,将画面中有狗的一件(后编号为002092)和一些残件作为基石砌进了基座和房基。直到1983年秋,中央美术学院汤池先生带领国家文物局泰安培训基地的学员到博物馆参观,见到部分画像石,认为这批资料非常重要,应尽快整理发表。夏名采先生便将暴露的8件系统整理,发表在1985年第10期《文物》杂志上。1988年博物馆新馆建成,陆续搬迁文物,002092号画像石和两块残件被发现,夏先生作为补遗将002092号和已拼接上的一块残件一并发表在2001年第5期《文物》杂志。另一块无法拼接的残件(后编号为004520)因画面缺失太多,一直被忽略了。到目前为止,未发现这组线刻的其他线索。
这10方画像石,完整的9方呈长方形,高度基本相同,宽度相差较大,厚薄不一。正面画面主体磨光,少量局部保留取石时的痕迹。画面阴线刻,线条细腻、流畅、简洁。边饰部分较粗糙,部分保留取石的痕迹,甚至影响到了画面和题名的完整。侧面和背面粗糙,侧面略内收或外撇,均未与正面形成规范的90°角。
001836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商旅驼运图”。高131.2、宽84、厚8厘米。画面中央为一人右手牵着一头骆驼和一匹马,左手斜柱一木棍,正向右前方行进。此人深目高鼻,短发,上穿翻领衫,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右佩筭囊,左挂短剑,下着紧腿裤,脚穿尖头鞋。骆驼为单峰,背上有条纹的鞍具,鞍具右侧最下方为一个人面纹形象,画有眉毛、眼睛和胡须。驼峰右侧挂有一叠物品,外侧悬挂着釜。骆驼因负载较重,张嘴喘息。马匹鞍具俱全,马尾打结。画面上部有两只颈系绶带的鸟向左侧展翅飞翔,鸟上下刻云气纹。该石上、下饰忍冬纹。
001837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商谈图”。高136.31、宽98.85、厚8厘米。此图左上角残,右上角略残,但画面的主要情节基本保存完整。画面中央为三个人物形象。右侧一人端坐于筌蹄上,头戴上翘折巾式冠,一长簪插于冠和发髻之中,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广袖袍服。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下边悬挂环状物,左侧挂筭囊。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他左手执高柄杯半举,右腿盘于左膝之上,双目注视对面的人。与其相对的是一深目勾鼻、头发卷曲的人。他身穿翻领联珠纹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下边悬挂环状物,右侧挂筭囊。左侧佩挂短剑,剑柄处有剑穗批垂下。下穿窄口锦裤,裤脚饰云纹,脚穿尖头鞋。这人穿着考究,面相肥胖,手捧一高柄杯,上身前倾,双腿微曲,做出俯身倾听的姿态。此人身旁立一人,头戴巾子,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长袍,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双手托一盘,内盛珊瑚状物。画面上部有一只颈上系绶带的鸟向左侧展翅飞翔,周围用云纹装饰。该石四周饰忍冬纹带。
002087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饮食图”。高135.18、宽100.01、厚15厘米。画像石左下角残。画面中心为一人跽坐于垫子上。头戴折巾式冠,上唇留有短须,穿右衽袍服。此人身前放一长条形几,右手搭于几上。几前垫子上有一盘。他身侧跽坐一人,深目勾鼻,头发卷曲,穿左衽窄袖袍服,腰系带,手举华盖。一旁的骏马鞍具齐全,马尾飘然下垂,俯首作喘息状。该石上、下及右侧饰忍冬纹。
002088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主仆交谈图”。高134.8、宽97.26、厚11厘米。画面为三人交谈场景。最前方一人身材高大,头戴折巾式冠,一长簪横贯于冠和发髻之中。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右衽窄袖袍服。腰系带,带上有圆圈状饰物,佩挂筭囊。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面相丰满,上唇留须,右手抬于胸前,半握一物,左袖下垂,手笼袖内。对面一人,身形瘦小,深目高鼻,头发梳向脑后。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系带,佩挂短剑,下穿紧腿裤。他左手上举于胸前,身体向前微倾,作交谈状。另有一人立于两人身侧,头系折巾,上穿翻领窄袖长袍,腰系带,佩挂筭囊,下穿紧腿裤。画面上方有一奔跑状,口衔忍冬,颈系带的长耳犬状翼兽。该石四周饰忍冬纹。
002089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象戏图”。高135.4、宽85.05、厚9厘米。画面中心为一人牵着一头驮有方形基座的大象。此人头戴巾子,穿右衽窄袖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圆形饰物,左侧佩挂短剑。大象低头向下,露出长长的象牙。大象头部有笼套饰件。象背上所驮方形基座的座栏上有六个桃形饰物,方座下为边缘饰覆莲纹的垫子。画面上方描绘远方群山,山中有一座建筑物,四角攒尖,顶部为一短方柱体,前面辟一门。该石上、下饰忍冬纹。上端忍冬纹中央有刻字,现仅残留“石匠”二字。
002090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车御图”。高138.01、宽106.08、厚12厘米,中部与右下角残缺。画面中央为一人牵引拱形车顶的牛车前行。车前垂条状的帘子,上部半圆顶上有两个异形的装饰物。车前两侧各立一超出车顶的柱,上挂莲花饰件。左侧一人牵牛而行,他深目勾鼻,头发卷曲,穿右衽窄袖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圆形饰物,下边悬挂环状物,佩挂筭囊,下穿紧腿裤。牛车右侧一人头系折巾,内穿圆领衣,外套右衽窄袖袍。牛车右侧,一匹马正低头随车行进,鞍具俱全。画面上部有一只颈系绶带的鸟向左侧展翅飞翔,鸟左右上三侧刻有云气纹。该石四周饰忍冬纹。
002091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出行图之一”。高134.2、宽88.09、厚14厘米,断为三块,中部略残。画面中心为后腿弯曲的骏马,马头微低,马鞍、镫齐全,马尾飘然下垂。马左侧站一人,头戴巾子,内穿圆领衣,外套右衽长袍,腰佩长剑,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回首与身后的人作交谈状。身后之人手执华盖,内穿圆领衣,外套右衽窄袖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下悬环状物,右佩筭囊。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长筒靴,与前人相视。马前一人露出半个身形,面向马头,右手作牵马状。身穿长袍,右侧佩挂短剑,剑柄处有绶带垂下。下穿紧腿裤。画面上部有一颈系绶带的鸟向左展翅飞翔,前饰云纹;下部马的右侧,一只小鸟立于地上。该石上、下及右侧饰忍冬纹带,右侧忍冬纹中有人工凿刻的痕迹,较为粗糙。
002092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轿乘图”。高136.81、宽80.5、厚11.5厘米,断为两块,下部一块左侧缺一角。画面中部前后各两匹马抬一行帐前行。帐为歇山顶,脊上饰三个桃形饰物,屋顶角上饰桃形饰物和山花蕉叶,山部垂悬鱼。正面辟一门,挂有卷起的门帘。帐底四周设勾栏。勾栏上装饰望柱。双杠插于底部,帐底有足支撑。房屋下方有一犬随行。画面右侧一人头系折巾,著交领衣,在马侧露出上半身。画面上部刻连绵的山峦,山间有一建筑,攒尖顶,顶中部饰一短方柱体,正面辟一门。建筑右侧有两棵树,枝叶繁茂。山峦上刻云气纹。该石左、上、下三边饰忍冬纹。
002093号画像石,夏名采先生文中称为“出行图之二”。高136.38、宽100.72、厚17.5厘米,断为三块,右侧中部缺一角。画面中心为一人骑着骏马,右手握缰绳,脚踩马镫。马后腿弯曲,头微低,马尾飘然下垂。他头戴巾子,巾子的飘带垂于胸前。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系带,带上有块状饰物,右佩筭囊。下穿紧腿裤。马前有一人面向他而立,头戴巾子,身体上部残缺,腰系带,带上有圆圈状饰物,佩挂短剑,下穿紧腿裤。在马后紧跟一人,头戴巾子,穿右衽窄袖长袍,腰系带,下穿紧腿裤,脚穿尖头鞋。他左手执障扇,障扇后有羽葆露出。画面右上角有一颈系绶带的鸟向左侧展翅飞翔,前饰云纹。该石四周饰回纹,上边两角装饰两朵花。左右两侧的回纹下有人工凿刻的痕迹,较粗糙。
004520画像石残件,画面中只保留了一只脚和衣裙的一段飘带。底部保留连珠纹加卷云的边饰。
这批资料发表后,较长一段时间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随着类似资料的陆续发表,研究的深入,姜伯勤、郑岩先生从祆教美术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③扬之水、马东先生对其中的部分画面阐述了独到的观点。④
谁能料到,在那个动乱年代偶然出土的这几方画像石,恰巧遇到了一些没有把它们作为“四旧”砸毁的施工者,恰巧遇到了益都的文物机构还存在,恰巧遇到了几个很负责的文物工作者,就这样它们被幸运的保存了下来。后来又遇到了一批“很识货”的专家,它们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成为研究古青州地区南北朝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注:
①夏名采:《益都北齐石室墓线刻画像》,《文物》1985年第10期,第49页。
②李百药:《北齐书》卷4《帝纪四·文宣帝》,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1—52页。
③姜伯勤《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祆教图像的象征意义——与粟特壁画的比较研究》,姜伯勤著《中国祆教艺术史研究》第五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
郑岩《青州北齐画像石与入华粟特人美术--虞弘墓等考古新发现的启示》,郑岩著《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第266—30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2月。
④扬之水《象舆——兼论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中的“象戏图”》,扬之水著《敦煌艺术名物丛考:曾有西风半点香——象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1月。
马冬《青州傅家画像石〈商谈图〉服饰文化研究》,《华夏考古》2011年第3期。
(王瑞霞 王丽媛)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