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上,明朝是灿烂多彩的一个时代,散文、诗歌、小说、小品文、朝臣奏疏,以及科教专著等,多元化发展而且内容丰富。此时出现了诸多文学流派,如“前七子”“后七子”“公安派”“竞陵派”等。王世贞是“后七子”的领袖人物。明嘉靖年间,王世贞曾在
青州为官。此时的
青州府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蔚蒸腾。他在青州的文化活动,为青州增加了文化亮点,在当时及后世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人称“王弇州”,明太仓(今属江苏)人,官至刑部尚书。世贞之父被严嵩所害,他作诗文揭露严氏父子的罪恶,表现十分刚强。早年与山东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运动,晚年主张有所改变。王世贞善诗能文,作品集主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山堂别集》,文学评论著作《艺苑厄言》等。《四库全书总目》论曰:“自古文集之富未有过于世贞者。其摹综典籍,谙习掌故,则后七子不及,前七子亦不及,无论广、续诸子也……。”这说明了王世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成就与名气非常突出,非一般文人可比。
嘉靖三十六年(1557),王世贞升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分巡青州道,负责兵备事务,任职三年,政绩可颂。“王弇州兵备青州,以英锐之年,青州人文适际其盛,倡和颇多”(安致远《青社遗闻》)。这段时间,王世贞与其他文人数登云门,以该山为题材赋诗作记,其感受发自肺腑,发挥淋漓尽致,作品才情毕现。
云门山位于青州城南2公里处,海拔421米,松柏密布,景观聚集。山上著名景观有摩崖石刻大“寿”字、石窟造像、云门洞、陈抟洞、云窟、天仙玉女祠、东西阆风亭、望海楼、望寿阁等。云门山以位置的优势和美丽的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面对郡城“可五里而近”的云门山,使王世贞向往,几欲往游。适逢提学副使吴维嶽出巡山东到了青州,均是知名文人,又是同级官僚,二人相见甚欢。时值初春,余雪未消,他们同登云门山,乘舆而至,舍舆而登,穿山洞,爬磴道,攀奔大云顶。王世贞目中的云门山:“山下夷,而再成锐,上将及巅,宛有中虚之洞,以穿其背,而上望之,为镜、为射的焉。”及至绝顶,“东望青葱郁蒸,不别天地,其大海之气乎?西南连山,画带不尽,若斧缨,若剑锷,若驼峰,若狻猊,若率然者,吞吐云雾,与旭日相媚,晶莹玲珑,掩映霏门,紫翠万状!”王世贞被眼前景物所陶醉,游目骋怀,豪情大发。命人置酒,与吴对饮。酒酣兴至,不可无诗,遂作诗而歌之。吴维嶽诗曰:“十里丹梯趁鹿群,洞门残雪锁氤氲。城阴半入千家树,海气全通万壑云。石扇倚空虹欲堕,松祠映日鸟初闻。浸惊丽藻援孤赏,玉笛春风醉右军。”吴维嶽,字峻伯,明浙江孝丰人,嘉靖进士,曾为山东提学副使,有诗名。王世贞作诗一首,另用一韵:“莽苍关城指掌论,依微刻碣洗苔存。千林雪拥俄全出,一柱云扶迥自尊。歌罢君诗争海色,醉来吾履乱春痕。吴山鹿逐交游在,怕有藤萝闭洞门。”王世贞诗的题目是《春日同吴峻伯提学游云门分韵得门字》。二人分韵作诗,以增雅兴。吴分得“云门山”三字中的“云”字,属于上平声的“十二文”;王分得“门”字,属于上平声的“十三元”。事后,王世贞将写好的诗付于山僧,刻石立于云门山顶。
清初,青州知府夏一凤重修云门山建筑,命人建亭保护王、吴之诗碑,亭名“留弇亭”,“弇”即指弇州山人王世贞。可惜的是,时至今日,碑与碑亭俱已无影无踪了。
王世贞还有《同徐汝思登云门山作》诗二首。徐汝思何许人也?通过清陈田《明诗纪事》得知:“徐文通,字汝思,永康人,嘉靖甲辰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为山东参议,迁副使。有《徐汝思诗集》。”由此可知,徐文通在山东任职时曾至青州,与王世贞同登云门山,并且也有诗作。王世贞在其《弇州山人四部稿》中言道:“汝思诗如《登岱》《云门》《汎海》诸篇,沨沨乎有古遗响焉。”王世贞与吴维嶽登云门山是在初春季节,而和徐文通登云门是在深秋,景象不同,诗之深意却是一致的,即表达了他对云门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明末文坛领袖陈子龙评王世贞的诗:“七律调必流丽,对必精切,雅词深致,令人赏心。七绝不专事唐,然能意到调成,不伤其气,固是超诣。”清初益都人赵执信在《清明登云门山》诗中提到王世贞“弇州山人好声势,残碣剩遗伧荒惊”。赵执信作为名诗人,对王世贞的敬仰由此可见。
王世贞《游云门山记》,记述了他和友人吴维嶽同游云门山的经过和观感。这篇游记写景和议论相结合,文采斐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王世贞在青州还写有其他文章多篇。段松龄是清中叶益都金石考古专家,其《里谣》诗曰:“为爱弇州手笔奇,雄文竟把汉秦嗤。登坛漫洒如椽笔,马吼西风挚大旗。”王世贞曾为青州府阅武堂作有碑记,段诗记其事并赞之。
王世贞的《游云门山记》和游云门山的诗,载入青州多部史籍中。他的诗文是青州历史文化中光彩的一笔。 (房崇阳)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