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阳城北门里西侧,原有一条东西向的老街巷——铎楼庙巷。因巷的西端路北高台之上,有一座著名的铎楼庙而得名。实则,铎楼庙的原名叫真武庙,因庙中有一铎楼,上悬一口2米多高的大铎,故当地百姓习惯把真武庙叫铎楼庙了。据有关史料记载,此铎原是龙兴寺之物。铸工精湛,叩声清越,晨曦时能音传数十里,原为
青州古“八景”之一,解放初期被山东省博物馆收藏。
清咸丰《
青州府志》益都县城图中标识,此巷称“铎楼街”,光绪《益都县图志》坊巷图中称“铎楼巷”,民国时期及解放后,一直称作“铎楼庙巷”。2001年,旧城改造,该巷被拆除,2011年,铎楼庙庙基高台被夷平,今庙巷皆不存。
提起当年铸造铎楼庙内的大铜铎,在当地还流传着一段感人至深,且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故事。相传,在唐天宝年间,青州官府贴出告示,要为一大寺院铸一口大铎(形似钟,但下沿无翅)。因临近开光日,铸造时间紧迫,因此,限定所有应招者一律三日为限,铸成者重奖,否则就地处死。谁知重金之下有勇夫,几天内就有七、八名金火匠应招。不知那位恶煞作崇,任凭各路高手使出浑身解数,炉火烧的再旺,炉火中铜锭难以熔化。个个限期已到,可怜这几个能工巧匠最终都做了刀下之鬼。
在青州城南王家庄,有一户芦姓人家,主人芦公,是当地有名的金火匠。年过半百,膝下无子,只有一女年方二八,人称芦姑。芦公闻知官府为铸铜铎,无故害了七八条性命,在悲愤惋惜之余,决心进城一试身手,也为同行争争这口气。女儿芦姑料知爹爹此去凶多吉少,但百般劝阻不下,只好陪父同往。这日,父女二人进得城来见到监造官,监造官复明前律,双方签下生死合同。谁知芦公点火两日,尽管炉中烈火熊熊,但炉中铜锭无丝毫化意,直急的父女人团团打转。眼看噩运临头,芦公只好又拿出他最后的杀手锏——“化铜丹”,急将化铜丹抛于炉中。只听炉内“啪啪”作响,但铜锭依旧难熔。看来覆蹈前辙已成定局。此时此刻,只见芦姑闪身炉前,道了声“爹爹恕儿不孝,女儿先走一步。”说罢,便纵身跃入炉中。刹那间,只见一缕青烟从炉中冒出直上云霄。青烟刚过,奇迹出现。或许芦姑的这一壮举孝感动天,炉中一直不化的铜锭,瞬间化为滚滚铜汁,铜铎铸成了,其父的性命及尔后许多金火匠的性命得救了。但令人痛惜的是,少女芦姑却献出了她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此铎铸成后,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当人们在撞击铜铎时,铎声中总离不了一个少女的悲鸣声。
奇闻传出,全城百姓为之感动。人们为纪念这位大义凛然的烈女,便在真武庙内为芦姑建了一座芦姑祠,内塑芦姑金身。因此闻出自化铜炉,人们便将芦姑祠称之为“炉姑祠”。炉姑祠前原有楹联一副:“有此等孝心,生男不如生女;凭这番好事,为人即可为神”。祠内亦有《碑》记:“笃生神女,盛世祯祥。为父捐躯,慷慨激昂。感天动地,驱疫消殃。杀身成仁,作福一方。溯厥自始,裕泽流长。是为碑记,悠久无疆。”就这样,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少女,以其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动人乐章,在古城青州,世世代代传为佳话,实乃千古流芳。 (有令衡)
真武庙铎楼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