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从杭州调到
青州任知州。上任之日,地方官员及巨贾豪绅纷纷到衙前迎接。他避开应酬,不顾年迈体弱,微服到山乡村邑暗访民情。这年,春遇干旱,夏逢雹灾,谷物歉收,年景不佳。偏又河北闹灾,大批灾民拥入
青州。一时间,青州人口暴增,粮食骤缺。许多存粮大户封仓罢市,粮价猛涨,饥民日渐增多,社会动荡不安。
范仲淹看在眼里,愁在心里。州衙虽已开仓赈灾,怎奈人多粮少,杯水车薪。若要富户捐粮救灾,无异于与虎谋皮,向铁公鸡拔毛。他思虑再三,打定了主意,不动声色地回到府衙,向久候在衙前的官员绅士们致谢之后,发表了一通冠冕堂皇的演说——“青州乃地灵人杰之处,物华天宝之乡。托皇上洪福,赖众官勤政,靠乡绅们鼎助,青州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宁,可喜可贺!”
众人早就耳闻范仲淹为官清正廉明,心中难免惧怕,及至听了这通官腔,估计也是个庸官,适才放下心来。那些拍马溜须惯了的趁机讨好,建议举行盛大仪式,欢迎范仲淹就任。范仲淹顺水推舟地说:“诸位的盛情,在下推之不恭,就有劳大家了。不过,这盛典最好是全州官民同贺,方显出太平盛世。时间嘛,可定在正月初一到十五。你们珍藏的五行六艺都可上街表演,以示庆贺。优者,由州府奖励。但是,不得借机向老百姓摊派。”众人一听就明白了,这不是吃大户吗?可知州刚上任,谁都想给新来的上司留个好印象,纵然不情愿也只得忍疼应诺。
这年冬天可热闹了,达官贵族、巨贾豪绅们,争先恐后地雇佣艺人。唱戏的,说书的,扭秧歌的,跑龙灯的,踩高跷的,扎彩灯的,造鞭炮的,制礼花的,真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河北来的流民不乏艺人,纷纷被雇佣。一人献艺,得几十人打下作,主家管吃管住。结果无人冻死饿死,灾情明显减轻,冬天平安地过去了。
元宵节后,青州府召开彰褒大会,凡参与庆典活动的富户,都颁发了奖状。范仲淹趁富户们在兴头上,又号召说:“眼下灾民流入青州,劳工充足,工程造价低廉,是大兴土木的良好时机。你们愿意积德行善的,我将亲笔为其撰写碑文,以褒扬功德。”范仲淹的名望、文采和书法早已闻名天下,众人求之不得,纵然耗废巨资,也愿索取他的墨宝。
春天,范仲淹率先行动,拨款修葺官衙。富户纷纷效仿,修桥的,筑路的,建寺院的,盖学堂的,每天动用工匠不下数万人,不仅当地百姓春闲变春忙,增加了收入,而且河北灾民也三餐有望,老幼温饱。整个青州大地从冬天到春天,社会安定,人心思治,平稳地度过了灾荒之年。
常言说得好:好心未必有好报。监司官心胸狭窄,竟然上疏给朝廷,弹劾范仲淹,说他不惜荒政,无节制地大肆嬉庆,滥兴土木,劳民伤财。皇帝盛怒之下,下诏责问。范仲淹回奏说,青州适逢饥荒,又有灾民流入,皇库拮据,难以全赈。借年节嬉庆和大兴土木之机,敦促富户自愿地把钱拿出来,加惠穷人,造福社会,有什么错?从艺的,做工的,虽是一人,依靠一人做工挣饭活命的就不知道几十人了。官府几乎没费大力就安抚了饥民。况且在饥馑之年,青州的路桥、寺院、学堂和府衙还焕然一新,岂不是一举多得?仁宗皇上闻奏,龙颜顿开,改诘责为嘉奖。
现在看来,范仲淹采取的这些措施,无疑是可取的。它与现代经济浪潮中的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观点极为相似。如果说范仲淹是荒政的话,我们说“荒政”荒得好。 (刘继孔)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