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母地处
青州东二十公里,南有群山屏障,北有香山孤峙,前有康浪,后有洗耳两河环绕,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一块风水宝地。也许与郑康成葬于此地有关,历朝历代,先贤名士层出不穷,给郑母增添了无限光彩。
宋代宰相王曾
宋理宗宝庆二年,皇帝把一份功臣名单交给画师,名单上总共二十四个人,皇帝命令画师把二十四功臣的图像画下来,然后把这些图像放在昭勋阁里,史称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宰相王曾名列其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王曾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直言敢谏,力谏宋真宗不要劳民伤财去修建玉清昭应宫。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社稷安危,不是尸位素餐之辈,是达则兼济天下的大贤,入选功臣行列是实至名归。
王曾,字孝先(977—1038),
青州益都旌贤乡(今青州市郑母)人,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24岁的王曾在故乡青州参加乡试,高中榜首,夺得了“解元”。当年秋又赴京城开封参加了礼部的省试,以一篇《有教无类赋》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第二年三月,参加殿试,考题是《有物混成赋》,王曾文不加点,一气呵成,赢得了阅卷官的青睐,名臣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真宗皇帝大为赏识,御笔钦点王曾为状元。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著不尽。”他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王曾高中状元,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去郊外迎接,自己在衙内迎候。王曾到了青州后,改了姓名,换了衣服,骑了一头小毛驴从另一城门进了城。他谒见李知州时,李继昌颇感惊讶,问道:“闻君来,已遣人奉迓。门司未报君至,何为抵此?”王曾说:“不才幸忝科第,岂敢烦郡守致迓。是重其过也。故变姓名,逛迎者与门司而上谒。”李继昌叹曰:“君真乃状元矣。”
王曾中状元后,初授将作监丞,再任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正色立朝,劾奸除恶,是王曾在北宋史上的重要建树。乾兴元年(1022年),宋真宗病重,太子赵祯才13岁,宰相丁谓欲让刘皇后(后称刘太后)听政,好由自己摆布。王曾(时为副相)利用机会,起草遗诏云:“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丁谓听是“权”处军国大事,不过是临时让刘太后辅太子听政,便要去掉“权”字,变为太后永远辅佐太子听政,王曾凛然答道:“皇帝冲年,太后临朝,斯已国家否运,称‘权’犹足示后。且增减制书有法,表则之地,先欲乱之邪?”丁谓见王曾如此坚决,也只好保留了“权”字,为以后仁宗皇帝掌朝亲政打下了基础。
丁谓的阴谋被王曾挫败后,又在听政的方式上大做文章,他想让刘太后与皇帝不同时听政,便勾结内押班雷允恭,密请太后降手书云:“帝朔望见群臣,大事见太后召对辅臣决之;非大事则令雷允恭禁中画可以下。”王曾对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两宫异处而权归宦官,祸端兆矣!”他主张按东汉故事,太后与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太后坐帝后,垂帘听政。是时,雷允恭恃势专姿,丁谓权倾内外,众莫敢抗,逐渐“权势震主”。
当丁谓兼山陵使,建造真宗陵墓时,违背先皇遗嘱擅移宋真宗陵穴,王曾趁机向太后和仁宗皇帝上书弹劾丁谓,历数丁谓“包藏祸心,擅移皇堂于绝地”之逆行,太后大怒,遂诛主犯雷允恭,把丁谓贬往岭南。刘太后虽然不满王曾草诏让自己“权”理军国大事,但从真宗驾崩后半年的时间内观察到王曾能稳定大局,是朝廷可倚重的人物,遂拜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任首相。
王曾毅然奋勇、劾奸除恶,卒使帝室不乱,祸乱不作,此事以成语“曾除丁谓”与成语“曾辞温饱”同时载入了我国古代启蒙读物《龙文鞭影》。
王曾谕葬墓
丞相王曾谕葬墓在郑母东,解家庄前,洗耳河南,月牙岭北。原先王曾谕葬墓规模宏大,石人石马、石牌坊、雕龙碑,一应俱全,占地一百多亩,松柏苍翠,也是郑母一大景观。由于年代久远,朝代更替,到二十世纪60年代,只有几只石马、石虎和石羊,松柏尽伐,还有一通不大的明朝的石碑。其碑文如下:
重修有宋沂国公王文正公墓志铭
宋王文正公居相时,即封沂国公,考之宋制并参我朝稽古定制,公侯茔地周围一百步,该地柒拾伍亩。坟高二丈,围墙高一丈。自宋宝元元年(1038年),已致我皇明初定,世代已远,屡遭兵乱,若宋仁宗御制旌贤碑并树木墙垣已绝其迹。茔地尽为居民所侵,无从稽考,封丘颓然就卑矣。至成化二年(1466年),青郡太守李公重修王沂公墓,建碑于前,备书四至尺丈,尚有茔地一拾肆亩,居民恶妨侵占并其碑而尽去之,其事尚传于父老之口,迨嘉靖二十九年(1560年)春,予以夙昔景仰,躬旨拜谒,稽其遗址,正其边界,只得地二亩三分,距东西二十陆步,南北肆拾捌步,虽不能复还其旧,制后之恢廓而增修者,亦必有所本云。
益都县知县洛阳吕孔良记
二十四世孙 王皋 王轸 王文仲
后来也遭到破坏,整成了“大寨田”。
胶州知州董进
董进,生于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卒于元代至元十年(1274年)。其先祖即墨人。曾祖在金时尝为镇防军将戍牢山。建北矶城,背靠大海,赖之以安。董进幼丧父母,与祖母陈氏相依为命。金贞佑二年(1215年),金主南迁汴梁,山东岁荒,盗贼并起。陈氏偕董进避乱至益都郑母,后遂定居于此。
董进时年十五岁,相貌魁梧,山东行省都元帅李全一见深器之,收为亲兵。每有攻战,进尝为先锋。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李全战死扬州,董进与其众推举李全妻杨妙真主持军务。明年,杨妙真觐见元朝皇帝,归降元朝,上命杨继承夫职,为山东行省都元帅。杨假让董进为军帅,杨妙真兵败,董进也解兵权。改署高密尹。时高密大旱,岁饥,民多流亡。治事三年,闾里富庶。宁海、登、莱皆靠海,广袤千里,中有野马散处蒲苇间,常出没田间,糟蹋庄稼,人莫能制。董进上书行省撒吉思处,命拘扑之,其患以息。授金符,升胶州知州(四品)。视事从宜,询其利弊,仁抚鳏寡,威制豪横,民用小康。
在董进的神道碑中记载:国王(元朝皇帝)南来,李帅(李全)迎降,承制以为益都行省,西拒金人,南御楚寇,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公为家将,常为先锋。攻楚州则张蝥弧以先登,袭海州则蒙皋比而先犯。喜公晓勇,委为爪牙。帅即平定山东,志吞淮海……惟公材力过人,宽猛相济。在军旅,则与士兵同甘苦,故人乐为用;在州县,则抑豪猾,斥贪墨,故人不敢犯。治兵治民,两尽其善,人到于今称之。噫!公幼遭多难,起于行伍,身经百战,体无完肤,位不至大官,命矣夫!
至元十年,进有病致仕,寻月病卒,享年七十四岁。子坚、成、信、仁、春、均、墀。董坚:以家将子为上百户,累迁宣武将军。襄阳之役,生擒宋将张贵于鬼门关。都帅刘整分攻樊城南面,董坚以长索牵锯,断木为云梯,登其城,一鼓而下。旋渡舟师于杨逻堡。太师伯颜、丞相阿木督军径进,绕出敌右。董坚逆战于中流,大军毕致,遂破贾似道于丁家洲。以功授镇守高邮宁国万户府万户,兼镇南王府守卫万户府万户(正三品)。仁、均、墀皆早卒。
其十一世孙明代嘉靖年间户部郎中董汝瀚,十三世孙是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太子太保董可威。
董进谕葬墓
四大谕葬中保存最完整的当属董进墓,至“文革”前尚完整无损。也许是年代久远的缘故吧,坟茔并不算大,坟茔前是雕龙碑,碑座是一只巨龟,往前是手持笏板的石人分列两旁,再往前是石虎、石羊分列两旁,松涛阵阵,煞是壮观。大概是石质的原因吧,其中一石人的脸部已经脱去一层皮,呈暗红色,由此引出了一段传说,说墓地的石人天长日久的站在墓地,觉得挺冷清,他们商量着到附近的洗耳河去玩耍。有一次,他们路过临近的村庄,见一农妇正在摊煎饼,石人就动了凡心,靠上前去想拿煎饼吃,农妇听到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见是个生人,拿起铁勺劈脸就是一勺子,刮去了一层皮,流血至红,后来这个石人就没有脸了。墓葬毁于“文革”时期。董进逝后,其子董坚上报朝廷,元成宗皇帝铁穆耳赐十亩田为茔,赐谕祭葬。后来附近村庄以“十亩田”为村名。
兵部侍郎冀鍊
冀鍊(1513—1587),字纯夫,号康川,青州郑母村人。世代书香门第。其父冀九经以贡生出身授浚县教谕。其二伯父冀九皋以举人出身任延安府通判。其叔祖父冀琮以贡生任三河县知县,以孝感天地,皇封“孝子”。九经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冀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生活,养成了良好的道德品操。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冀鍊“生而歧嶷,风骨端重,向学纯笃”。倜傥不羁,才华横溢。他熟读儒家经典,自六经书传以及濂洛关闽诸大儒经书,无不成颂。其学以诚为主,以敬为宗,举止语默,皆有成法,毅然以圣贤为必可师,以天下国家为己任。说:“不如是虚过一生矣。”明嘉靖十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嘉靖二十一年,以冀鍊为首创修《冀氏族谱》,立一谱说(序)二世系,三家传,四宗约。纪其系、明其世、著其名、及其配。并说:谱明而天下为家,谱废而家为行路。《冀氏族谱》自冀鍊创修以来,相继八次续修,从未断续。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冀鍊考中进士,授官江苏兴化知县。母病故归家丁忧,未满父又故,续忧。丁忧期满,补长安县。在知县任上,屡决悬案,平反冤狱。抑制豪强,扶持农桑。他主张以孝悌教化百姓,尽量减少刑罚,以致民风大变。他曾说:“一家化,即一家为商周,一邑化即一邑为唐虞。”大家都认为是至理名言。
由于政绩突出,冀鍊升任户部主事,再升户部郎中。在任期间,他受命到宣化府督察军饷。兵饷一到,即如数发放。有个老吏悄悄告诉他说:“这兵饷中包含大人您的‘羡银’,应该首先拿出来。”所谓羡银,就是回扣。冀鍊回答说:“即然这样,就先按照旧例办理吧。”到了年终,冀鍊将所有积存的羡银拿出来分给将士,并解释说:“今年皇上念你们守卫边疆劳苦,所以赐给年终奖励。”将士同声欢呼万岁。那个老吏不理解,对冀鍊说:“这本来是大人您应该拿取的,即便不拿,为何不明白告诉大家是您赏赐的,而托言朝廷呢?”冀鍊回答:“这项银两本来就是兵饷,来自朝廷,现在以兵之饷仍归之于兵,使他们感谢朝廷恩德,而且也不牵扯前任过错,岂不是两全其美吗。”老吏叹服说:“大人高见,以社稷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舍利而用智,坦荡而明理,古大臣之风也。”在任期间,军粮紧缺,食盐尚多,以盐易粮,解决了军粮紧缺的问题,受到上级的表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冀鍊回朝,升任光禄寺少卿,又改任顺天府丞。嘉靖四十三年,受青州知府杜思邀请,为重修穆棱关撰写了一篇碑文,全文如下:嘉靖壬戌之夏,青州守四明杜公自淮上过穆棱。见关楼倾圮,兵防疏废,慨焉曰:“是尚不可以屹屹磊磊乎?乃兹塌焉毁也。”即至青,则明政刑慎,法度饬庶,官兴礼乐,东方之政行焉。乃下令曰:“夫穆棱界临朐、沂水二县之中,盖徐淮之走集,三齐之藩蔽也。天险不修,何以言治?”其增防补士,量添弓兵二十人,通前四十人,为之室,令带家小随住,备非常,严启闭。慕而就迁者听。关上为之楼,关内为之馆。栖过宾便哨望焉。守关诸役许尽垦关旁荒地,过关商旅免盘诘随行货物,或矿盗横发,仍令近关镇店保甲同弓兵并力捕获,有司恪遵如令。盖自是而楼馆巍岌,兵防密翼,望之屹屹磊磊,天除裒然。行旅惧法而珍,暴客望旗闻柝胆寒心怵,马将度而辔为之回也,斯杜公之绩也。冀子闻之曰:“高矣!杜公之治。”或问冀子:“何以高杜公之治?”曰“关防疏废,非先王意也。书言慎固封守易言,王公设险,重门击柝,以待暴客。且圣人岂不知德礼政刑可以柔天下,而何急关梁为哉?夫固以蜂虿有毒,桃虫为鸟,小不慎则大废。是以王者之道如龙首高居远望,深视审听虑周千里之外,何有罢堠废险可无外患者乎?而况穆棱襟带徐淮,横跨海岳,盖南北海之喉也。”昔刘裕北征,过大岘,指天而喜。夫大岘,即今穆棱关,是可知其胜矣。往昔两过穆棱,怪其无守,问之,云:“泰久略。”今杜公独建修之,振已废之险,谨无形之防,销未然之患,非长驾远虑抱龙首之念能然耶?边腹诸公咸若是销患于无形,息奸于未然。又闻杜公为政廉清明洁,约己济物,重礼乐、信义,政刑简肃,创修郡志是有志于尚父、伯禽之遗列者乎!岂但谨关梁已哉!吾故叹而高之,亦欲后贤师焉。
乙丑春三月上浣之吉、初授中顺大夫、顺天府府丞、前光禄寺少卿、郡人冀鍊撰。
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以督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擒妖寇,督河工,受上赏,调上谷,练兵选将,躬履戌行,岁上首功数百,蒙褒奖。在巡抚河南期间,正值岁旱歉收,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要饭,有百姓组织造反,声势浩大,冀鍊一面请示开仓放粮,救济百姓,一面组织军队平复叛乱。秋季连降大雨黄河决口,泛滥成灾,冀鍊组织数千河工及时堵住了决口。次年,改镇宣府(今河北宣化)。再次回朝,升兵部右侍郎。隆庆三年(1569年),因病请求致仕,先后六次上疏,才得批准。隆庆五年(1571年),朝廷器重冀鍊之德才,任命他为南京兵部尚书,后又改北京户部尚书。但冀鍊淡泊名利,都坚辞没去赴任。
居家期间,只是杜门谢客,终日焚香静坐。他常说:“人心淡然虚止,不容一物而无所不容。”又说:“立志须刚,刚乃能伸万物之上。”冀鍊是位德高望重的理学名臣,应山东提督学正邹善多次邀请,始出山到凝道书院讲学。他严肃自持,言笑不苟。及接后生晚辈,孜孜引诱,盎然如坐春风,忘其为尊宿也。倾其所学授其徒,出其门者多俊秀,中进士者十多名,如朱鸿谟、魏浚、蒋春芳、冯琦、钟羽正、石岩、李时辉、冯瑗、董可威等各成一代名臣。
郑母村西文庙是宋代宰相王曾所建,及到明中期,庙已倾圮。冀鍊用己俸禄重修,晚年曾在此讲学授徒,状元赵秉忠,知县冀道隆是他的启蒙学童。
冀鍊生平严谨自持,不为虚名浮利,不作矫矫之行,而名节闻于海内。万历十五年(1587年)冀鍊去世,享年74岁,卒之日无以供丧,子孙鬻产以办丧事。事闻,朝廷赠官工部尚书,谥端恪,赐祭葬。被供祀于青州“乡贤祠”和长安县“名宦祠”。冀鍊以清廉勤奋著称于世,万历皇帝特颁“清勤堂”以勉励冀氏家族。
工部尚书钟羽正曾受学冀鍊,写有《祭端恪冀老师文》,文中高度评价他的老师冀鍊功绩与德行,和他对老师的崇敬之心和悲痛之情。
冀鍊谕葬墓
兵部侍郎冀鍊谕葬墓规模也挺大,在郑母村西南角。墓地南边是大片松林和坟茔,北边是高大的雕龙碑,其碑文如下:
谕祭端恪公文:万历十五年岁次丁亥十月丙辰朔越十六日皇帝遣山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分守海右道右参政王庭诗谕祭:
原任兵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谥端恪冀鍊曰:惟尔性资醇厚,操履端方。早奋贤科,荐跻卿列。中州开府,绩茂拊循。上谷防胡,功收敕定。晋参留鈅,再贰地曹。属委任之方殷,乃乞休而勇退。士类咸推其高谊,乡评雅重其清修。哀讣来闻,朕衷惋惜。特颁恤典,并锡嘉名。尔灵有知,歆兹殊渥。
还有石柱、石人、石虎、石羊。《冀氏族谱》记载占地200亩。“文革”时期全部被毁。上世纪70年代整修“大寨田”,被吉林村耕种。
状元赵秉忠
赵秉忠(1573—1626),字季卿,号山其阳。青州益都郑母人。赵秉忠生长在一个书礼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曾祖赵绅、祖父赵通虽都未曾做官,但重视子孙教育。父亲赵禧“读书通大义”,生而笃厚。他曾经在青州城遇见一个被官府重刑拷打待毙的人,顿生恻隐之心,把他安置在弥陀寺,为其治疗伤病,救活了这个人。这个人非常感激,问恩人姓名,他避而不答。通过此事,他撰写一副对联以自勉:“暗里分明如秉烛,寸中检点莫欺天。”这幅对联在后来修《赵氏族谱》时,作为了赵氏族人的家训。
赵禧曾任陕西省文水县丞。在任期间,他为官廉洁,宽厚爱民。当地发生灾荒,饥民甚多,“露骸枕野”,“暴骨如阜”。赵禧见后,立即“遣人持箕掩锸,痊骼无算”,其费用全有自身俸禄支付。后来,赵禧为侍养老母,辞官回乡。离任之时,当地百姓万人泣泪送行。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益都县发生大饥荒,粮价暴涨,“斗粟千钱”,赵禧不为钱财所动,拿出家中的存粮设粥棚赈济灾民。
在家庭的影响下,赵秉忠从小性情耿直,诚实好学,“卓荦有大志”。据志书记载,赵秉忠生于父亲任职的文水县官舍,“稍长,眉目皎皎,动止轩轩,如松风徐行,玉雪静秀,望之翩翩仙也”。后随父亲返乡,继续读书。少年时期的赵秉忠就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见地。当时,山东督学佥事刘毅性情严厉,对学生要求苛刻。一次,在昌邑县组织院试,有人在鞋子中夹带小抄,被查出后给予严惩。此后,这位刘毅督学先生每次主持考试,都让学生脱掉鞋子,赤足进入考场。有次考试,正值下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光脚考试难以忍受,大家敢怒而不敢言。赵秉忠则挺身而出,赤足站在台阶上,质问刘毅说:“先生您怎么能因为一个学生不出息而难为大家呢?难道您不知古代大开门庭广纳贤者的典故吗?”刘毅听后,大为悚动,马上改变脸色谢罪说:“我知道错了!”于是从此之后,取消了跣足进入考场的规定。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时年25岁的赵秉忠殿试考中状元,可谓风华正茂,少年得志,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但不久因父亲去世,回乡丁忧三年。名播故里的状元赵秉忠丁忧里居的消息不胫而走,慕名来访者络绎不绝。也有许多学子前来拜师求学,赵秉忠见此情景甚为感动,对众多求学者开门延入,热情接待,提供方便,一切食宿费用皆有自己供给,而且也不让学者日后偿还。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丁忧期满的赵秉忠回朝复职。随即担任了礼部的会试同考官,高阳的名人孙承宗就出其门下。万历四十年(1612年),升詹事府庶子一职,并出任江南乡试的主考官。他所录取的考生,均为一代名臣,如张玮、姚希孟的耿直,周顺昌的忠节等。由于品学突出,赵秉忠声名大增,升迁为翰林院侍读学士,担负为皇帝讲解经学的任务。
一次,万历皇帝命找出各位先皇的实录查看,发现缺少建文帝朱允文的,便责问原因。赵秉忠与同官赶紧解释说:“不是缺少文皇帝的,而是文皇帝不能与其他先帝相比,所以不敢进呈。”万历皇帝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不再追问。但赵秉忠却趁机上奏说:“建文帝在位四年,恭宽慈仁,无一失德,请复帝号、庙号,以慰神人。”皇帝沉思良久,说:“事已久,不便更易。”赵秉忠继续劝说:“过去高祖皇帝因胡惟庸、蓝田的狱案罢黜了许多功臣世袭的勋爵,到嘉靖朝才给与恢复。决定国家大事应当看该不该办,不应当考虑时间的长短。”
后来,赵秉忠迁任礼部侍郎,掌管詹事府。詹事府是东宫太子的官署,地位很重要。但从此以后,赵秉忠的仕途并不顺利。万历皇帝怠于国政,几十年不上朝,不问政,不任命官员,只会搜刮天下钱财。在此情况下,赵秉忠也长期得不到升迁。万历死后,泰昌皇帝短命,天启皇帝即位,重用宦官头子魏忠贤。
天启三年(1623年),东林党人同魏忠贤展开斗争,名臣杨涟弹劾魏忠贤24大罪状。但只会游戏玩耍的天启皇帝完全听从魏忠贤的,将杨涟罢官囚禁,最后虐杀。因为杨涟的奏疏出自赵秉忠门人缪其昌之手,缪其昌下狱论死,赵秉忠也难脱干系。魏忠贤数次当面责问。赵秉忠鄙视宦党,不为置辩。魏忠贤愈加嫉恨,多次在皇帝面前说赵秉忠的坏话。皇帝曾是赵秉忠的“学生”,对他印象良好,就说:“你说的是那个穿短袍讲经学的吗?我看其人忠厚,正要重用他呢。”但是,赵秉忠看到国事日非,不愿同流合污,便多次上书请求致仕还乡。皇帝批准了他的辞呈,加官礼部尚书,派驿官护送回家。
赵秉忠回到青州,住在城里“状元府”。据《青州明诗抄》载:
尚书故第在城内青龙巷软绿园,内有浓翠轩。公忤逆珰,罢归园居,著书甚富。当万历戊戌大魁后,建坊于第前,莲塘在公第后。
清代青州名士段赤亭曾作诗咏软绿园云:
十亩林塘学士居,绳溪妙句托双鱼。封章不惜弹中贵,浓翠轩头好著书。青龙巷口状元坊,笑卷珠帘熨篆香。软绿园中歌舞罢,空余翠盖拥红装。
诗中所说的青龙巷,在今青州市区东关。赵秉忠归家不久,魏忠贤大肆迫害东林党人,相继罢免了一大批具有正义感的朝臣。翰林学士刘钟英也在罢黜之列。而且,魏忠贤没有忘记赵秉忠,污蔑他与刘中英“久倚门户”,被削籍夺俸。天启七年(1627年),53岁的赵秉忠愤懑而死。崇祯初年,朝廷为赵秉忠平反,恢复原官,赠太子太保,按大臣规格重新安葬。
赵秉忠创作颇丰,著有《山其山集》12卷,诗、文各6卷,另有《江西舆地图说》1卷。
赵秉忠的政绩长期鲜为人知,但他遗留至今的殿试状元卷却蜚声国内外。古代的“殿试”,也称“对策”,就是在皇帝面前答题。赵秉忠的状元卷以绫装裱,为一折子式书册。每折8开纸大小,共23折,长3、48米,宽46厘米。正文前有其个人简历:“殿试举人臣赵秉忠年二十五岁,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由廪膳生员应万历二十五年乡试中式,由举人应万历二十六年会试中式,今应殿试。”后有三代简介并开具所学经书。赵秉忠在殿试中慎重运墨,一气呵成,以一厘米见方的馆阁体小楷书写,共2460字,字迹端正,无一笔误。卷首有万历皇帝朱翊钧以朱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卷尾列有9位阅卷官的职务、姓名,加盖了弥封关防。故宫博物院王以坤、冯华两位老专家对该殿试卷进行了鉴定,他们在鉴定书中写到:“明赵秉忠试卷,真迹。到目前为止,故宫宫廷档案还是空白。目前我们国家明代殿试卷发现的只有这一份真迹,可以说是无价之宝。”遂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秉忠谕葬墓
状元礼部尚书赵秉忠谕葬墓规模很大,气势恢宏,为郑母四大谕葬之首。历史记载,状元公官至礼部尚书。明天启六年被奸臣魏忠贤陷害至死,崇祯初年平反,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赐祭葬。谕葬墓占地一百五十多亩。南边是砖砌的大门口,门口上方有一石刻“敕建赵氏先茔”,再往北是两根石柱子(可能是华表),各刻有对联一幅,顺中轴线向北两边是石像生石虎、石羊,石马特别高大,有一人牵马,与石马一体雕刻而成,再往北文东武西两对翁仲石人,威武高大,面目严肃。再往北是三门式石牌坊,牌坊向北是庞大的巨龟(赑屃)驮着高大的雕龙碑,雕龙碑上雕刻有:“大明前礼部尚书赠太子太保光禄大夫谥文敏赵公讳秉忠之墓”。整个建筑气势宏伟,北洋河的刘阁老和临朐的马状元墓的建筑规模都不如这里的高大。碑后面是状元公与二位夫人的墓茔,东上首是状元公父亲赵禧的墓茔,再往后是状元公祖父赵通的墓茔,其他族人的墓茔分布在四周。整个祖茔全是高大的松柏树,郁郁葱葱,非常茂盛,不见天日,人进入林地,阴森可怕,风吹沙沙作响。听老人们讲,松柏树是民国年间处理的,曾叫东乡的族人前来分树。石人、石马、石牌坊是1966年毁的,做了水渠闸门等水利工程设施,非常可惜。坟墓是1970年4月平坟运动时平毁的。 (冀恒春 肖希华)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