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牌剪刀,并非是剪刀铺的老字号,乃是剪刀上的标记。民国以前,
青州生产剪刀的有20多家店铺,创立“大三”牌剪刀的只有三家,即北营街南段路东的“东兴顺”,俗称“东大三”。掌柜刘树华人称刘四爷,他的剪刀最上乘。第二家称“西大三”,位于北营街南段路西,字号“同兴顺”,掌柜的是刘树华的侄子刘建明。第三家是“北大三”,位于北营街的北端路西,字号是“勋记”,掌柜的是刘建明之兄刘建勋。另外此街内还有“三合顺”、“东增号”、“德丰号”、“天合成号”、“德聚成号”、“永成号”、“全盛号”等20余家铁匠铺,成为名副其实的剪子巷。过去曾以“家家红炉旺,户户铁锤声”来形容此街的繁荣景象,更有“齐家锥子任家刀,大三剪子不用挑”的社会美誉。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
青州就有了制作剪刀的手工作坊。至清朝初期,一刘姓铁匠从章丘推着木轮车来青州北营街安营扎寨,做起了剪刀生意。追溯青州剪刀的历史,已有四百余年。清末民初,是大三剪子的鼎盛期。据清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光绪三十三年,青州剪刀为铁器之最。”清末民国初期,青州剪刀更是誉满大江南北,其声誉与杭州“张小泉”剪刀,北京“王二麻子”剪刀并驾齐名。特别在清代,因青州为府州驻地,下辖十余个县,每年在科举应试期间,各县考生都要把“大三”剪刀当成珍贵礼物争购,带回原籍馈赠亲友,由此,促进了剪刀的销售,极大的提高了剪刀的知名度。解放前,当地大姑娘出嫁,在陪送的针线簸箩中,大三剪刀是必不可少的陪送物品,可见当年大三剪刀在社会上认知度是何等之高。
据“东大三”剪刀铺的传人刘斯功老师傅讲,制作剪刀的工艺十分复杂。一把看似普通的剪刀,它要经过3个工段、72道工序的锻制过程。其中的中端、调劲口、淬火,是剪刀质量的重中之重。曾有一句行话:“长短不齐不算病,就怕一股软来一股硬”。淬火恰到火侯,才能保证刀口锋利,不卷不崩,不咬口,不崩豁,才称得上质量过硬,赢得用户的欢迎。淬火,除了要掌握好高超的淬火技术外,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便是水质。据当年的剪刀师傅们说,他们的淬火用水都是来自150米处的百源泉,俗称“甜水井子”。此井水硬甘甜,是难得的淬火用水,正如当地人所言:“这眼大甜水井子,不仅养育了近半个城的黎民百姓,还激活了北营街上的数十家商贾店铺。”
青州剪刀业的分散经营状况,一直持续到建国初期。1955年,当地政府组织成立了剪刀生产合作社,后又发展成为现在的青州剪刀厂,现拥有正式职工300多人,年产剪刀300多万把,产品九大类5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厂曾被评为青州市“十佳企业”之一,其产品被授予轻工部优质产品,山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时光飞逝,世事沧桑,当年创办大三剪刀的创始人及他们的老字号虽都已消亡,有幸的是,“大三”牌剪刀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并得到更好的传承。 (有令衡)
老北营街上的大三牌剪刀铺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