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时期大文学家。他勤苦好学,举进士后历官知谏院、礼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熙宁元年(1068),欧阳修知
青州,实行“宽简不扰民”政策,使地方一度政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后人将他与范仲淹、富弼并称“三贤”而祀之。他政务之暇醉心金石,所到之处,随时考察研究,著有《集古录跋尾》十卷(时间不久,跋尾漫散,其手迹仅剩四则)。该书是考述先秦至五代金石文字遗迹的专著。其中,部分考述是在山斋著写的。山斋,位于
青州南阳城内的东南隅,始建于唐朝,欧阳修在青州任上重修,是他休闲与写作的地方。
熙宁元年(1068)秋末的一天,欧阳修在山斋整理自己的文稿。贴身书吏来告诉他一个消息——在城东郭王曾宅中有一名贵石刻。他便带了书吏和仆人急匆匆赶去。欧阳修熟知王曾。王曾是青州人,三元状元,仁宗朝宰相,此时已经去世有年。王曾的故宅在青州东关棘儿巷。到了王宅,欧阳修受到王曾后人的热情接待。当他见到石刻,十分兴奋,观察后认定,此乃唐玄宗的《鹡鸰颂》手迹石刻。当天晚上,欧阳修对此石作了笔记并追述了以前所见。他记曰:“当皇佑、至和之间,余在广陵(今扬州市),有敕使黄元吉者,以唐明皇自书《鹡鸰颂》本示余,把玩久之。后二十年,获此石本于国子博士杨褒。又三年,来守青州,始知刻石在故相沂公宅。熙宁三年五月二十八日书。”原来,王曾亦擅长书画。他在任上时曾获见过唐玄宗的这件书法作品,命人摩刻上石,退休后将石刻带回了老家。此石刻,出自书法高手——皇帝唐玄宗的手书,宰相王曾为之刻石,经过欧阳修记述,其价值之高可见也。遗憾的是,至清代乾隆时,此石早已不知去向。青州文人段松龄在其《益都金石记》中对此石作了追记,列在遗失篇。另外,欧阳修的咏范公亭诗曾有刻石,后亦无存,段松龄也作了补记。
欧阳修在青州的金石考述还有:邹绎山刻石、后汉费凤碑、景君石郭铭、武班碑、熊君碑、唐李石神道碑、裴夫人志等。这些跋尾多署有年月,地点为山斋。
宋人王辟之在其《渑水燕谈录》中有一段文字,对欧阳修在金石研究方面作了真实记录。文记曰:“欧阳文忠公文章道义,天下宗师。凡世俗所嗜,一无留意,独好古石刻。自岐阳石鼓、岱山邹绎之篆,下及汉魏以来碑刻,山崖川谷、荒林破铺,莫不皆取,以为《集古录》。”欧公著述金石古物的目的是“为正史学之阙缪,以传后人。”
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不但是著名的金石考古专记,还成为人们欣赏与研究的书法名帖。其所存的跋尾四则书迹最早被赵明诚收藏。明诚非常珍惜,在其书后作了4次题记,其中有两次是在青州归来堂题书的。之后,又有米芾等多人题记和跋文。清初,此帖为大收藏家——益都人孙承泽所有。承泽在其《庚子消夏录》中记道:“(欧阳)文忠公《集古录跋尾》千卷,皆手题之古今巨观也。公精于书学,所题一笔一划毫无懈意,即此亦见公一斑。公殁世未久,录已漫散。此四跋尾,崇宁中在赵明诚德父家,后有其手题。德父亦有《金石录》二千卷,盖博雅君子也。文忠公文章事业,炳烨千古,其手书又精工如是,真稀世珍。”
欧阳修的襟怀、人品冠绝士林,历来为世人景仰。其遗文、手迹弥足珍贵。他的《集古录跋尾》虽然大部分轶失了手迹,但是,在《欧阳文忠公全集》刻本中却保留了跋尾全部内容。欧公的全集中有许多是在青州的著作,如诗《表海亭》《题青州山斋》,考释文《唐鹡鸰颂》等,有公文私牍,诗歌散记,金石考述。欧阳修这些诗文,是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他在青州的金石考记文,更值得我们珍视与研究。 (房崇阳)
欧阳修画像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