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不仅是宗族延续的体现,也记录着一个宗族的族风家教。族谱中的族风蕴含着一个家族的言行规范、处事方法和价值准则,是家庭文化的体现。本人作为燕氏一员,以自己持有的《燕氏族谱》为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其中记载着燕氏家族的64字家风:“长幼孝悌,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尚德爱家;诚信为本,仁义理家;遵纪守法,勤劳兴家;自强不息,忠厚传家;感恩社会,报效国家。”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党员领导干部要传承优良家风,营造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
燕氏的起源及《燕氏族谱》的源流
一、燕氏的起源
依据史书和相关资料的记载,燕氏源于姬姓和姞姓分支,二者都是轩辕黄帝的后裔,姬姓(北)燕国,始封国君是召公姬奭之长子姬克,姞姓(南)燕国,始封国君为吉光的后裔伯倏。
关于南燕国,唐代著名古籍专家、学者孔颖达解释说:“南燕国,姞姓,黄帝之后也。始祖为伯鯈。小国无世家,不知其君号也。”依据《左传》春秋时史事记载,南燕国的出现还要早于北燕,南燕国的灭亡具体年代无考,然而根据《左传》中最后一次提到南燕国的时间是在鲁定公十年,其灭亡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左右。此南燕国与姬奭后代的北燕国不同,姬姓北燕国,始封和灭亡时间、封地、世系基本清晰,立国近九百年,传承四十二世。
二、燕氏始祖
燕氏始祖为姬奭(召伯、召公)。召伯之后所建燕国史称北燕,传国四十二代,至公元前222年被秦国所灭。另有南燕系黄帝之裔封国,见诸史册者有南燕伯燕仲父,其国祚却没有北燕长,所以可以说最先以燕为姓的应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当然,燕姓之主体应是召伯之后,由于他们在国亡后长期繁衍于古燕国所辖之地的今河北怀来与涿州一带,此二地古时分别称为上谷郡和范阳郡,是故后世燕姓子孙有以上谷和范阳为其郡望堂号的。
三、燕氏迁徙繁衍
秦亡后,汉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到关中,从此以后陕西有了燕姓人家。西汉时,有燕仓因功封宜城侯,子燕安,孙燕尊,曾孙燕武,玄孙燕级俱世袭,至其六世孙燕旧时,方因王莽败亡而失爵。后汉以降,燕姓逐渐散布于黄河中下游诸省。汉末三国时,燕姓有南迁于四川者。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氏叱咤风云于北方诸省,前后建立了四个以燕为号的国家,即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其建国时间不长,可谓昙花一现,但其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无疑是长远的。隋唐两代,燕姓之主流依旧繁衍于北方。明初,山西燕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陕西、甘肃、宁夏、河南等地。此后至清,江西鄱阳湖瓦西坝、九江、吉水等地燕姓强移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史河流域等。后来,燕姓有进入台湾、祖国的大西南者,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山西、山东等地燕姓贫民有伴随走西口、闯关东的风潮进入甘肃、内蒙、东北三省者。如今,燕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其以安徽、山东等省为多。目前燕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三十二位。
四、《燕氏族谱》的源流
《燕氏族谱》的续修,经过了艰难、曲折、漫长、不平凡的九个年头。本次修谱,按“八世一抬头”的格式,谱本共五卷,约四十六万字,卷帙浩繁。全体族人通过走访、联络、考证、编修,一部较为完善的谱本终于付梓。先祖的遗愿,族人的期盼,终究变为现实。
《燕氏族谱》涉及年度跨度较大,自仲秀、仲岱祖迁来至今六百余年;范围之广,涉及本县几十个村庄,以及外迁的寿光市临泽、陕西省西安、
青州市文登、济南市商河、滨州市阳信、东北三省等,入册人数多达两万余人;组织规模之空前,设立了一百二十六个统计站点,参修人员达三百余人,续修时间之长,走访、联络、考证、印刷长达九年余。因年代久远,居住分散,有的迁徙外地,血脉清晰度不高,辈份有差异,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为了达到血脉清晰、辈分有别,建立和谐的家庭、和谐的家族以及和谐的社会,《族谱》续修做了几项重大改革:一是确定了族徽,为金文“图腾燕”,家族堂号为“招贤堂”;二是根据女儿也是传承人的现实,此次修谱,女儿也上谱。女儿上谱的时间为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以后出生。三是对养子、遗腹子等与亲生子一视同仁,不做任何标记。四是对本族名人的介绍,只收录了有史料可考的四位历史人物。
《燕氏族谱》的主要内容
一、修身方面:长幼孝悌,节俭持家
在《燕氏族谱》中,“长幼孝悌,节俭持家”是家风的首要组成部分。山东省
青州市文登燕氏族人主要聚居在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南文登村,在《山东、河北四地燕氏族谱之寻根问祖纪实》中记载,山东省青州市文登燕氏族人的始祖是从山西洪洞县迁来的。建国以来,山东省青州市文登燕氏族人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且将“俭”记录在《燕氏族谱》中,以此让子孙后代发扬勤俭节约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从而淳养品德、修善自身、以俭持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谈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无论在什么时代,勤俭节约是美德。“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增。”这则出自清人金缨《格言联壁·持躬》的名句,道出了一个客观规律:小到一人一家庭,大至一国一民族,勤俭是兴象,奢侈是败兆。千百年来,燕氏族人一直秉承着这种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从政治局带头做起,躬行实践“八项规定”,大兴勤俭节约,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问题,深得民心。从《燕氏族谱》看,这体现出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一种远大志向。
二、齐家方面:遵纪守法,勤劳兴家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一直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而传统的家法族规,则往往是先人们生活于世的第一个启蒙教材。《燕氏族谱》中记载着“遵纪守法,勤劳兴家”的家风。《燕氏族谱》强调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做一个圣贤人,并将读书与做人相联系。《燕氏族谱》中的“好学”正是对“读书治学”的最好体现。在燕氏族人看来,“好学”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正如郑州市传统文化研究协会名誉会长周春辉认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教”“家学”等不仅是社会道德内化为家庭道德和个体道德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家风传承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坚持用遵纪守规塑造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从《燕氏族谱》看,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遵纪守法,才会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
三、处世方面:诚信为本,仁义理家
《燕氏族谱》中记载着“诚信为本,仁义理家”的家风。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基本规范和行为准则。《论语》里对于“信”的强调很多,诚如上述所言,它是中国文化里关系着能否立世的道德标准。诚信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诚信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诚信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能够诚信待人的人,一定也会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诚信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诚信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诚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诚信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诚信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诚信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诚信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等思想,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小到个人、大到国家都要讲诚信,诚信是以一枚小小的印信,却铭刻出了大大的信誉。从《燕氏族谱》看,这是当今社会为人处事的必要条件。
《燕氏族谱》对当前
党风建设的几点启示
在2015年2月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一、上善厚德、尚德爱家的道德追求教育
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道德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发挥家风和党风的文化传承功能,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家风和党风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燕氏族谱》家训中的“上善厚德”体现出以德为先,重视品德教育。“厚德”一词源自《周易》,是指一种体现在人们“待人接物”行为中的美德,其突出表现为宽容、柔顺、谦虚、诚信、爱人。关于“厚德”主要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量”的方面来理解,认为“厚德”即“增厚美德”、“积累道德”,如此,君子则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承担事业。另一种则是从“质”的方面来理解,认为“厚德”即“宽厚之德”,所谓“厚德载物”即君子应像大地一样以宽容、宽柔的态度待人接物。随着时代的变迁,道德教育、修身养性的具体内容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但“尚德”这一普遍原则还是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坚守的。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广大领导干部要立身修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家庭的道德楷模。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党的宗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人民的公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高尚性,真正做到表里如一。
二、节俭持家、勤劳兴家的习惯养成教育
党员领导干部要提倡勤俭节约的精神,反对奢侈浪费、好逸恶劳。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自健康的生活理念,改善生活条件要靠勤劳的双手,而不是不义之财。《燕氏族谱》家训中的“持家之道,克俭克勤”体现出燕氏家族倡导节俭,注重勤劳兴家。“节俭”一词在古代文献资料中最初以“节”和“俭”两个单音词出现。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的生命力在于和勤劳、关爱他人、善待生态等众多美好德行紧密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节俭培养了坚定的革命志士,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孕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不朽的革命精神,推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节俭的倡导在一定程度上反对了官僚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大量资金,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并促成了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改革开放新时期,节俭使得人们坚持和传承了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有效地抵御了享乐主义的侵袭,推进了反腐倡廉工作的开展,促进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进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节俭持家、勤劳兴家”的良好生活习惯,并能够以此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倡导节俭。
三、感恩社会、爱国爱家的知恩图报教育
党员领导干部要学会知恩图报,形成一种爱国爱家爱党的风气。《燕氏族谱》中的“感恩社会、报效国家”体现了感恩教育与感恩文化,它训导燕氏族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自然。它可以让燕氏族人有情感、有灵性、有爱心,从而敬畏生命、知耻知荣、知恩图报。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会感恩社会、爱国爱家爱党,以一颗包容的心态对事对人。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每一个人既可以享有权利、自由,又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义务,这就决定了人们必须懂得感恩。德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知德行善”,从根本上促进人的发展。知恩图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如果人人把这个通俗的格言落实在行动上,那么我们的后代必将是人格健全的建设者,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是和谐的社会。
好家风是通过好家训和家庭成员长期遵从形成的正确积极的价值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公民价值准则相辅相成。因此,《燕氏族谱》中的家风建设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对党风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
(作者简介:燕翔,山东青州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共党史研究。)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