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来电:“你看电视了吗?张坡有个孝子碑,清朝的,抽空去看看吧。”
在2017年春天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约了江玉坤、房重阳、崔怀明三位朋友,我们一行四人驱车到了何官镇张坡村。只见街道整洁,房屋整齐,花木扶疏。有几位老人正在街头闲聊拉呱。我们上前询问村中古碑在哪里。老人说:“你们问‘孝子老爷’的碑吗?在村西头的‘孝德园’里呢。”“孝子老爷”是当地土话,此处的“爷”,读音和“也”同音。“孝子老爷”就是“孝子祖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潍坊地区更是孝文化的传承地域。流传最广的“二十四孝”中的《闻雷泣墓》,写的是魏晋时代的营陵(今昌乐东南)人王裒(póu)至孝的故事。王裒的母亲活着时怕打雷,死后每有雷声,王裒便奔至墓前跪泣曰:“裒在此,母亲勿惧。”母亲都去世了,还为母亲担惊受怕,可见母亲在世时,王裒有多么孝顺啊!
到了村西“孝德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古人石像。石像有两米多高,底座上写着“孝子张献策”,下面是简介。来不及细看,先寻找孝子碑。孝子碑在哪里呢?一位好友大呼道:“在亭子里呢!”
石像南面有一碑亭,亭正中矗立着一块石碑。近前细看,上面写着:
戌午之夏,式庐,赠孝子张献策:痛念昊天负所生,半间茅舍傍孤莹。波流咽咽(咽,ye去声,呜咽哀切之声)清燐燐(燐,lin阳平,通“粼”,波光粼粼)溅,野草凄凄碧血横。垄上松楸丛永恨,簷(簷,yan阳平,通“檐”,屋檐)前鸟雀续哀声。里人莫谓寻常事,天子于今重孝行。
关中王綡(綡,liang阳平)
大清康熙十七年 立
原来“孝子老爷”名叫张献策,清朝康熙年间人。张献策非常孝顺,在母亲的坟墓旁边建了半间茅屋,住在里面。关中王綡就慕名看望了张献策,并赋诗一首,表彰张献策的孝子行为。
“关中王綡”是何许人也?怎么从遥远的陕西关中来到了
青州呢?查
青州历史文献可知,王綡当时是益都县知县。这位知县大人,名字独特,常常被人读错。光绪年间举人徐珂写的《清稗类钞》,其中有一篇《王綡不识自名》,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康熙间,蒲城王孝斋,名綡,谒选县令,唱名者读綡为梁,王不应。唱至再三,王趋进曰:“知县名读如京,而呼作梁,未敢应耳。”吏部哄然曰:“汝进士出身,即尔名尚不识耶?綡为击冠之声,古谓之帻梁,故字书止有梁音。汝乃以偏傍读之,谬矣。”
“綡”读做京还是梁,应该是有一番讲究的,我们还是统一到《现代汉语字典》,念梁吧。
书归正传。知县大人亲自登门拜访,并写诗留念,这在当时是多么光宗耀祖的事情啊!知县大人为什么能够屈尊拜访一个老百姓呢?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王綡在诗中写道:“里人莫谓寻常事,天子于今重孝行。”当时的天子是谁呢?就是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啊!康熙皇帝文治武功,开创了康乾盛世,至今我们的很多电视连续剧都是歌颂他、赞美他的。但是,很少人知道康熙还是大孝子呢。康熙从小就父母双亡,一直由祖母养大,他将祖母视为最亲之人。康熙帝每天早晚两次到慈宁宫向祖母请安。祖母谒陵、避暑、出巡等,行前康熙都要到慈宁宫,亲奉祖母登辇,然后骑马跟随。路遇坎坷,下马扶辇。每当他外出时,也总是时时处处想着祖母,每隔数日必定奏书请安,遣使送物。有一次,在南巡途中捕得鲜鱼,立即“驰进两宫(太皇太后、皇太后),兼志思慕之情”,还写诗一首:“千里难承玉陛欢,鲜鳞网得劝加餐。遥知长信开函日,定荷慈颜一笑看。”康熙帝数十年奉养孝庄太皇太后的事迹,成为帝王孝行的典范。
上行下效。皇帝率先垂范,以孝治天下,各地就有孝子涌现。张坡孝子张献策的事迹就传到了知县那里。光绪《益都县图志》是这样记载的:
张献策,字翊(yi)明,安定乡张坡人。幼丧父,事母至孝。母疾,日夜祷天,减己算益母寿,母疾果愈。年八十有二,卒,献策庐墓侧二十余年,不忍归。知县王綡式其庐,赠之以诗,刻石墓侧。康熙十八年,岁饥,又赠以米五石、布二匹。白于青州道张能鳞,又与之粟十石。颜其庐曰:“永锡尔类”。尝在庐,夜望村中火起,辄匍匐叩祷,火亦旋息。人以为至孝之感云。
原来张献策从小丧父,孤儿寡母,在那个年代,受人欺负,日子艰难。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张献策“事母至孝”。母亲久病不愈,张献策就暗中祈祷上天,把自己的岁数减少,增添到母亲身上。不要笑话古人迷信,也不要笑话古人好像做样子,在那个年代,全社会都认为这是真的能发生的事情,能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别人都是守孝三年,张献策居然能够“庐墓侧二十余年”,没有对母亲的大爱和感恩,怎么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才感动了周围的人,才感动了知县大人,还感动了知县的上级青州道张能鳞。
张能鳞(1617—l703),字玉甲,世居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顺治三年(1646)中举,四年中进士,除浙江仁和县知县,行取升礼部主客司主事,转礼部仪制司员外郎,考授江南提学道按察司佥事,任满除四川上南道布政司参议,后奉裁,起补山东按察司分巡青州道参议加十二级,以原官致仕,诰授光禄大夫。任官期间,以教养为先,禁异端,崇孝悌,兴教化,颇有政绩。治学以程朱为宗,著有《儒宗理要》、《诗经传说取裁》、《孝经衍义补删》、《青齐政略》、《峨眉志略》、《进贤说》和《西山集》等。时人称为“循吏”、“救时之才”。
张能鳞得知张献策的孝行之后,立即进行了物质奖励--“又与之粟十石”,还亲自给张献策的小茅屋题写匾额“永锡尔类”,以表彰孝子行为。这句话来自《诗·大雅·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意思为:孝顺的子子孙孙层出不穷,上天会恩赐福祉给孝顺的人。知县大人送米送布,道台大人亲自送米、题匾,这是多么大的荣耀啊!立即轰动乡里,十里八乡都找到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正在考察研究,过来了一位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热心地向我们介绍情况。原来他就是孝德园的主人,叫张怀金,是孝子张献策的后代,是他出资建了孝德园,是他从村民家里把孝子碑征集过来,盖上亭子保护起来。张怀金是张坡村人,部队退伍之后,张怀金就进入了餐饮行业,致富之后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他多次到镇养老院看望孤寡老人,给他们送去慰问品。逢年过节,他更是带上礼品,挨家挨户慰问村里的老人。张怀金被评为第八届“青州市道德模范”。
真是:孝子老爷,精神永驻;孝德文化,代代相传。 (闫玉新)
孝子张献策雕像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