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高柳镇的北阳河岸边,有四个村子,分别叫做大王车、小王车、东王车、西王车。据史载,战国时期已有这些村落,因齐王战车曾驻扎于此,故村名为“王车”。此处远离齐都临淄,齐王何故将战车驻扎于此呢?笔者详细考究了其中的渊源——
战国初年,齐国的田氏趁姜氏贵族腐败,控制了齐国政权。公元前386年,田和废掉昏君齐康公,将其党羽赶往渤海边,自立为齐侯,历史上称为“田氏代齐”。
30年后,田和的孙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亦是软弱无能之辈,把政权拱手让于诸位卿大夫,一味地嬉乐玩耍。大夫邹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用“抱琴而不弹”的话劝喻齐威王。齐威王猛然醒悟,决计清除内忧外患,重整山河。姜氏党羽不甘失败,在渤海边操练兵马,伺机复辟,成为齐政权的心腹之患。
齐威王点起兵马,贸然亲征,虽然遭到孙膑、邹忌等人的反对,仍一意孤行,率领大军直抵渤海。不料中了姜氏党羽的诡计,齐威王被引诱到海边,恰北风裹着海潮席卷海滩,仓皇之中,齐兵大都葬身海潮。姜姓兵马乘胜追击,齐威王被打得落花流水。他带着邹忌,乘着破车狼狈逃窜。逃至阳河岸边,天已经黑了,人困马乏,马见了水草再也不走了,偏车轮子又破裂了,而远处依旧传来姜氏军队的呐喊声。千钧一发之际,当务之急是修好车轮子,扬鞭催马,尽快逃回国都临淄城。
修车谈何容易?战乱之中,百姓们逃的逃,亡的亡,漫漫黑夜里别说寻找工匠,连个人影也不见。齐威王仰天长叹道:“莫非苍天要灭我田齐不成?哪路神仙若能解我燃眉之急,我定当立庙祭祀。”话音刚落,忽见不远处的丛林里有灯光闪烁。齐威王走进林子看,是间茅草屋,屋里一位须发皆白的木匠在灯下磨斧子。这可是天遂人愿,齐威王急令他修车。那木匠似乎是聋子,不理不睬地只顾自言自语:“贵族只图争权夺利,谁管百姓的生离死别!”邹忌急忙上前施礼道:“老丈别误会,大王出兵是为了平息叛乱、造福苍生,请您助一臂之力。”木匠望着齐威王说:“你车上尽是血迹肉痕和亡灵冤魂,罪孽重重,负债累累,车轮子又如何不裂,马又如何拉得动?要想修复车子,先到河边洗净车上的血垢,再饮足马肚子,并许诺不再滥杀无辜,才可以商量。”
齐威王满口应承,将车洗净,令邹忌饮马。说怪也怪,木匠抡起斧子朝战车一晃,战车恢复如初。齐威王拱手相谢时,木匠就不见了,茅屋也不见了。邹忌私下猜测,木匠极可能是鲁班显灵。恰在此时,敌兵追到河边,不容他多想,急忙扶齐威王登上战车,仓皇逃回了临淄城。
在军师孙膑的协助下,齐威王重整旗鼓,有备而战,很快将海边姜氏余党铲除干净。内乱平息后,又出兵援赵,大败魏国。齐国日渐兴盛,终于成为列国中的一大强国。
天下太平后,齐威王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老者手持利斧,在拆河上的木桥。齐威王上前问时,老者说:“我从桥上过来了,还留着桥干什么?过河拆桥呗!”齐威王忽地意识到,不该忘掉北阳河岸边的救命之恩。于是,下令在修车的地方盖了一座庙,庙中之神,手持板斧,形若鲁班。后来庙毁于战火,明万历年间又重修此庙,因庙旁的村子多是于姓,村子被称做“于庙”。
齐威王认为神明显灵处,是一块圣土,是一方宝地,若把战车存放此处,会吉祥如意。于是,征战结束后,他下令将战车集中到北阳河岸边存储,因战车太多,便分设几处安置。护车的兵士休养生息,薪火相传,慢慢形成了几个村落。后来,人们便将河西岸齐威王战车的停放处,叫做“大王车”;将王子车的存放处叫做“小王车”;将河东岸孙膑、邹忌等将帅车的存放处,分别叫做“东王车”、“西王车”。王车村西南方不远处有个村庄,是齐威王饲养驾车之马的地方,先前叫做“马栏”村,后来因着司马姐妹的典故,更名为“马兰”村。 (刘继孔)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