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在
青州一中松林书院校史馆里有两块牌匾,分别是蔡元培先生题写的“勤朴公勇”和何思源先生题写的“敬业乐群”,
青州一中长期以来,将两者合在一起作为校训。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这与青州一中的前身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在民国期间,特别是何思源先生担任山东省教育厅长期间取得的辉煌教育成绩密切相关。
据李质君《何思源主持山东教育的政绩》一文介绍:“为使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教育厅将全省划为六个学区,分别以济南、济宁、聊城、益都、临沂、烟台为中心,将原有省立11所中学分布于各学区。”当时的益都能跻身全省六大学区之一,是因为益都地处胶济铁路沿线,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工商业颇为繁茂,教育也颇为发达。
何思源主政山东教育厅期间,保障教育经费,落实教师待遇。据1931年益都县教育年报记载:“本县教师待遇殊属菲薄,待遇最低者月薪三十元,最高者月薪六十元。”初小教师一般月工资18元,高小教师22元左右。中学教师待遇好于小学教师,省立十中校长月薪200元,主任月薪80元,教师每课时1.25元,月均85元,职员30至40元。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教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超过县长,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民国时的益都,教育非常发达。设在益都县的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山东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山东省第一甲种农业学校直属省政府领导,校长由省政府任命。益都县乙种农业学校、师范讲习所、东关小学、北关小学直属县政府管理,校长经教育局提名由县长任命。区立小学由县教育局和区政府双层领导,校长经区长和地方绅士推荐由县长任命。村办小学一般由村长或乡绅兼任校长,受区、乡、村政府的领导。初时,山东省立第十中学学制四年,学生毕业后可考入大学预科。课程是:修身、国文、英语、地理、历史、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音乐、体操。民国十二年(1923),学制改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后来课程略有改变,如增添公民、童子军课等。学校的教师实行聘任制,一批高学历、真才学的人应聘任教。至1937年,教师有18人,教师多兼课,每周上课10节以上。1933年,时任省教育厅长的何思源亲自拨款,为省立十中建造学校大礼堂,一年后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教学设备齐全,教师运用欧美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教学质量较高。1934年,全省中学生会考,省立十中获得第一名,1935年又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受到何思源先生的高度关注。
1937年,何思源为省立十中十级毕业生《同学录》题词“敬业乐群”,以资鼓励。而早在1932年,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曾为省立十中亲题“勤朴公勇”以示嘉勉。于是,后来的省立十中的师生将“勤朴公勇”和“敬业乐群”合在一起,成为了延续到现在的青州一中的校训。
其实,当年的何思源先生格外垂青益都的教育,1937年,何思源先生还为省立益都师范学校八级同学毕业纪念题词“学以求生”,以资纪念。
2002年,青州一中百年校庆的时候,何思源先生的女儿、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何鲁丽也亲笔为青州一中校庆题词“桃李满园”,时隔65年,父女同为一所中学题词,可谓少见而难得的历史佳话,作为一名青州一中的毕业生,一直为此自豪和骄傲啊! (董三福)
何思源与他的法国籍妻子何宜文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