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作为招待过路官员,传递官方公文,更换赶路者车马,提供过往官吏食宿,从事交通服务的官方机构,早在官道出现的周朝就已产生。《周礼》中记载:通达四方的周道修成后,周天子要求沿途设立馆舍。做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简易房屋),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住宿的地方),宿有路室(客舍),路室有委(储粮室)。五十里有市,市有侯馆(驿馆),侯馆有积(生活物资)”。汉朝规定:驿站的主要职责是,传递公文,供往来官吏食宿,迎接和护送来往官吏,传运赏赐或进贡物品。并注明:“以邮行”、“以亭行”的是普通文书;紧急文书,“吏马驰行”须快马传递;“以此传行”的是传阅文书,须按次序及时间依次传递。这些规定,是驿站设置的原始制度。以后两晋、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社会稳定时期,都延续和发展了这些制度,使驿站功能不断完善、健全,直到清朝末年封建社会结束。
青州对驿站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末年。刘备在徐州兵败后,只身匹马投奔
青州。“青州刺史袁谭留刘备于青州馆驿中”。晋朝,《北齐书》中记载:“季式豪率好酒,又恃举家勋功,不居检节。与光州刺史李元忠生平游款(友好)。在济州(今聊城一带)夜饮,忆元忠。开城门,令左右乘驿马,持酒一壶,往光州(今掖县)劝元忠。”当时身为济州刺史的高季式,凭借历史功绩,不拘小节,放荡不羁。一时高兴,竟令身边的侍从,深夜骑驿马,持一壶老酒,送往光州刺史李元忠那里。济州至光州千里迢迢,道路崎岖,跨越多条河流,多个州府,中间必然要歇人、换马。这歇人换马的地方正是驿站。当时的青州,是朝廷的州、府两级政府所在地,道路、交通枢纽,国家重镇。济州、光州有驿站,处于两地之间交通要地上的青州,必然也会有。
唐朝驿传制度规定:每三十里设一驿站。驿站有驿长、驿夫。有马,有船,有食、宿、交通设施,配有车夫、轿夫、白夫等服务人员。驿站的职责是:“邮驿备军递”。同时供往来官吏、差役食宿、换马。那时,天下分为十道(行政区划),朝廷机构中户曹、司户掌管天下道路、邮驿。各道节度使,设官驿巡官,管理道路、邮驿。国家将天下驿站分为六等:一等驿,配驿马六十匹;二等驿,配驿马四十五匹;三等驿,配驿马三十匹;四等驿,配驿马十八匹;五等驿十二匹;六等驿八匹。
经过青州的“济青莱登驿道”(济州——青州——莱州——登州),“齐鲁古道”(兖州——泰安——淄川——青州),青临驿道(青州——临沂),燕青驿道(燕京——青州)四条驿道在青州相会。青州当时是山东半岛的重要交通枢纽,朝廷的军事重镇。唐朝初期对高丽、渤海国用兵,李世民带领大军东征时的粮草、辎重,主要路经青州运往胶东沿海。唐朝中后期对日本友好,两国的使者来往,物品交换,商贾贸易,亦需经过青州。山东的丝绸、鱼盐,运往中原大地、国都长安,都要在青州集结。当时青州条条大道畅通无阻。杜甫诗中:“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便是当时对山东道路繁忙景象及社会安定状况的真实描写。那时,经过青州的“济青莱登驿道”,被封为“御道”。“令沿路州府对道路桥梁随时修葺”。如此重要的道路、交通枢纽上,定会设有驿站。当时为朝廷掌管驿车的青州籍官员韩頨,在《送高员外赴青州幕使》和《送崔过归淄青幕府》两首诗中,都曾提到青州驿站。可惜缺乏具体详细记载。
对济青莱登驿道上比较正规的驿站记录,见于宋朝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李清照由青州去莱州探望丈夫赵明诚,途中遇雨,宿于“丹河驿”。在此驿馆中写下了她的名词《蝶恋花》。丹河驿,位于青州城东30公里,今昌乐县境内。
官方典籍对青州驿站的确切、详细记载见于明朝。《嘉靖青州府志》记载:青州府有驿站1处:“青社驿”。益都县有驿站2处:“金岭驿”、“益都驿”。
青社驿
青州府驿站。在府城北门外,北关“后官营街”(今“东方御园小区”及以东区域)。“后官营”原名“候官驿”,专门接待差役、过往官吏、快递的处所(驿站)。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五年(1526年),青州知府李献可重建。“驿馆内设大厅,厅后有堂,两侧为客房,值班房”。“有庖舍、马厩、马神祠、驿官府。配有车夫七十名,轿夫一百名,白夫(杂役)六十名。上马(上等马)四匹,中马(中等马)四匹,下马十四匹,驴十头。陈(设)上(等)铺九副,中铺十二副,下铺三十六副。”
随朝代更易,时间变化,配备时有增减。明万历年间,青州知府王家宾,为增加驿站财源,增加驿站收入,曾拨置驿马公田(划拨给驿站的土地)六百一十亩,供青社驿使用。
清朝初年,青社驿,“配驿马三十匹,驴二头,马夫十六名,拨马牌子二名,飞递公文马夫二名,抄牌一名,兽医一名。”(《益都县图志》)。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撤销青社驿,将其并入益都驿。
自明正统年间至清顺治十六年,先后有李胜、贾荣、张才、殷宗夏、杨文縉、李五伦、崔启明、李儒厅、方孟鼎,担任驿丞(负责人)。
金岭驿
益都县属驿站。在青州城西七十里,今淄博市金岭镇。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益都知县张鹏重修。规格、配备与青社驿基本相同。有“车夫九十名,白夫一百名,中马四匹,下马九匹,驴十头,设有上铺四副,中铺八副,下铺二十副。”
清朝初年配:驿马三十匹,驴二头,马夫十六名,拨马牌子二名,飞递公文马夫十一名,抄牌一名,兽医半名。(《益都县图志》)。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销金岭驿,将其并入益都驿。
益都驿
益都县属驿站。初设在青社驿内。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将青社驿、金岭驿裁撤,益都驿迁入益都县衙内。金岭驿、青社驿一同并入。配有驿马二十八匹、马夫十五名半、车夫十名、白夫三十五名、拨马牌子二名。萧起凤、催启明,先后任益都驿丞。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撤销。驿递系统改为“大清邮政”。(《益都县图志》)。
至此,因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驿递制度,改弦易辙,被邮政取代。 (李俊三)
明朝东阳城青社驿位置图(录自清《光绪益都县图志》)
编辑:今日青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