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作画靓人寰
——杨祖前焚香烙画技艺传承史
刘沂生 有令衡
杨祖前焚香烙画“清明上河图”(局部)
杨祖前在制作烙画
十六代传人杨俊正在烙画
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中华丹青宝库中的极品。这幅画,宽二十五点二厘米,长五百二十八点七厘米,图中描绘了八百一十五个神彩各异的人物、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二十多件,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是任何画作难以比拟的。历代画师争相临摹,然而,能出其右者,甚寡。
杨祖前临摹的“清明上河图”,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它不是用毛笔沾着色彩绘画的,而是用点燃的香在薄似蝉翼的宣纸上烫烙的。其作品为棕色,古朴典雅,清新秀丽,浓淡有致,层次分明,立体感极强。观景,身临其处;看人,栩栩如生;望流,似闻潺潺水声。较之原作品,显得更有灵气,更有吸引力,观后回味无穷。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以焚香制作烙画“清明上河图”,能达到如此境界者,前已无古人,兴许其后也难有来者。
观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是一种享受;看杨祖前焚香作画,则是一次陶冶。他制作烙画时,令人肃然起敬,给人一种神秘感。
沐浴更衣后的杨祖前,一身短装束,干净利落,面含微笑,神采奕奕。他将宣纸展开,轻铺画案上,放端正,抹平坦,上面已经用铅笔勾勒好了画卷底稿。随即,他点燃一管香,躬身一拜,插进香炉。香管轻烟缭绕,香头火花闪烁。而后,对案抱拳,恭行叩拜大礼。礼毕,从香管中取出一支香,双手捧在胸前,转身,缓步来到画案前,凝神静气,仿佛高僧入定。随即,耳不他闻,目不斜视,左手抚纸,右手执香,开始伏案作画。
杨先生手里的香头,闪着火花,飘着轻烟,散发着芳香。这香头,犹似鬼使神差,意先行而香随到。于是,棕色的色彩,便在香头下嘶嘶吐出,或勾、或勒、或点,润色、熏烫,渲染、烘晕,不停地变换着技法。画面在香头烫烙下渐渐展开,终至于成形。鲜花,似散发着芳香,小鸟,正展翅飞翔。农人耕作,船家行舟,俱都跃然于纸面上。
香头的温度高达千度,在薄如蝉翼的宣纸上烙画,如果火候把握不准,稍有不慎,会将画纸烤糊,或将画纸烧透。于是,这幅作品便前功尽弃,几个月,甚至于几年的辛苦劳作,便化作一张分文不值的废纸。焚香烙画制作的难度,可想而知;焚香烙画作品的珍贵,也不难理解了。
焚香烙画作品制作难,一件大作品,需要耗费几个月,乃至于几年。焚香烙画制作技艺传承更难,没有天赋,没有机缘,没有恒心,没有毅力,是绝对继承不了的。因而,这一技艺,举世罕见,传承人也举世难觅。
杨祖前,山东省
青州市何官镇臧台村人,其村落,恰置于周朝齐国故都营丘遗址,是焚香烙画的唯一传承人。
焚香烙画的源头,可以推及三千年之前,姜子牙封齐都营丘后,于长沙水畔设坛祭天祈清平的壮举。
当年呐,这个姜太公:
亡商克殷立奇功,赐封齐侯都营丘。
长沙水畔设祭坛,为民祈福祷无忧。
一、姜尚临长沙 设坛祈清平
(姜子牙(前1156——前1017年)
姜尚,又名吕尚,是周文王倾商、周武王克殷的首席谋士、最高军事统帅、西周的开国元勋。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殷,建立周朝。为褒奖姜子牙助周灭商的丰功伟绩,武王封姜尚于齐,定都营丘,坐镇海岱。齐国属于东夷之地,想当年民风不化,子民彪悍,礼仪欠缺。对此,姜子牙深以为忧,闷闷不乐,愁眉难展,立誓彻底治理齐国。
为了了解域内的民风俚俗,以备制定治国良策,姜子牙在都城略作休息后,便轻装简从,到四域去巡视采风。这一日南巡,来到离都城五十里之遥的长沙水(今洋溪,又名南阳河)岸。
长沙水,发源于西南群山峻岭,顺势而下,欢歌轻吟。于山下调头东泄,汇入巨水(今之弥河)后,奔腾入渤海。长沙水两岸,繁花似锦,绿地成茵,花香蝶舞,百鸟争鸣。立于北岸制高点处,俯视足下,碧波潺潺流;仰望南山,白云袅袅升。此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留恋而忘返。姜子牙脱口叹曰:“依山傍水,紫气升腾,此乃宝地也!”
于是,他令从人在此处设坛,准备为民祈祷,祭天以求福。
祭天坛,为木材搭建,临河面山,高耸云端。台上摆设香案,八方插立锦旗。徐风吹来,彩旗飘飘;飞鸟掠过,婉转啼鸣。香案上放置着一尊铜鼎,鼎内插着一柄火炬,鼎前铺着一块土产麻布。四围村庄里的居民,听到姜国公在长沙水北岸设坛祈福的消息后,纷纷赶来窥探。围人如堵,足有数千之众。
时值正午,司礼官唱道:“日月同辉,国公齐福--祭祀启始,有请国公登坛!”
随国公来的一干官员侍卫,轻声唱道:“请国公登坛!”
于是,礼乐大作,礼炮齐鸣。
赶来围观的村民见状,一个个惊得目瞪口呆。随即,也呼啦啦跪下,随口高呼:“请国公登坛!请国公登坛!”
在众人的肃穆仰视下,姜子牙摘下王冠,披上道袍,健步如飞,攀上高高的坛台。登台后,他从鼎中取出熊熊燃烧的火把,双手捧举,恭拜八方,引吭畅吟道:
商亡周兴顺天意,移风易俗启开来。
苍天佑我展宏图,族盛民殷国安泰。
吟吧,姜子牙对着呼呼燃烧的火把吹一口法气,轻喝一声“归熄”。火把的明火应声而熄,只有暗火闪闪发光。姜子牙高擎火把,移步来到香案前,口中念念有词。而后,他左手轻抚案上铺设的麻布,右手持着火把头,在乳白色的麻布面上,时缓时疾,移上移下,移左移右,操作良久。最后,他离开香案,深深一躬,喝令司礼:“天意昭然,展示!”
司礼官遵旨,将香案上的麻布揭下,两手提着,来到祭台前沿,高举过顶,让台下诸人观看。众人好奇,举首仰望。此刻,那乳白色的麻布上,隐约可见棕黄色的花纹。一般的平民百姓不读书,不识字,自然不知麻布上涂抹的什么东西。台下国公的随从人员中,文人颇多。其中一人,出班高声朗诵到:“天公赐福,人寰清平。”
一干百姓闻言,俱都以为,这就是天公对齐地黎民的庇佑征兆。于是,众人山呼不息,叩拜不止,对姜国公崇拜有加,自然会言听计从。
祭祀时,麻布上用火把烫烙出来的是金鼎文。金鼎文,是当年使用的文字,笔画曲曲拐拐,平民不认识字,以为是传达圣意的天书。火把烙字,始于姜子牙,这就是焚香烙画的来历。所以说,焚香烙画的祖师爷,当属周朝的太公姜子牙。
从此之后,姜子牙顺应当地习俗,简化周朝的繁文缛节,大力发展商业,让百姓享受鱼盐之利,不出三年,便将齐国治理得国富民殷,成为周朝诸侯国中的佼佼者。
姜太公是三朝元老,先后佐助文王、武王、成王。周成王姬诵即位后,逾百岁老相姜子牙又披挂上阵,统兵帮助他平定管叔、蔡叔、武庚叛乱,稳定周朝江山。因此,周成王号召辖下诸侯国向齐国学习,尊子牙为太公,谕令在姜子牙长沙水设坛祭天处,修建一座祭天亭,世代祭祀他,借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当年的祭天亭,就是表海楼的启始文物。表海楼名号,源于左丘明《左传》中“世胙太师,以表东海”。
表海楼,最辉煌时,高达百尺(三十余米),六角重檐,与黄鹤楼、岳阳楼及鹳雀楼齐名,是四大名楼之一,游者络绎不绝,是文人墨客登临吟咏的胜地。忧乐天下的宋代良相范仲淹,失势后贬至
青州,屈任青州知州。他登临表海楼后,曾吟诵《登表海楼》诗曰:“一带林峦秀复奇,每来凭槛即开眉。好山深会诗人意,留得夕阳无限时。”
姜子牙享年139岁,无病而终,坐化升天。其仙躯,常来表海楼巡视,流连忘返。据传,登临表海楼,不仅可以爽神健体,而且能延年益寿。游客乐于光顾的原因,尽皆于此吧。
表海楼地势极佳,位居东阳城与南阳城的制高点,登临楼台,两城风光,尽收目下。可惜,此楼景佳命运不佳。宋金战乱时,一度圮废,唯存古台,沐浴残阳,瑟瑟发抖。及至明朝,又经多次修复。明末清初,又一次毁于战火,仅余台基残存。延及清末民初,竟连台基也无存了,岂不可叹,可悲,可惜!
时来运转,社会升平,表海楼又在修复中。这座表海楼呐:
居高临下洋溪畔,历经沧桑数千年。
今朝整装重现世,几许帝君化尘烟。
青州辉煌表海楼
二、营丘展辉煌 施建万寿台
姜尚,字子牙,号飞熊,又名吕尚,后人尊称为太公,为炎帝之后裔。其祖先名伯夷,乃尧帝股肱重臣,受封为吕侯,赐姜姓,封于吕地(今河南南阳卧龙区董营村)。
姜氏家道中落,及至姜子牙,已经沦落为平民。其人学富五车,懂天文,识地理,儒道兼备,神秘莫测,却蜗居于渭水畔,岁及七旬,依然壮志难伸,郁郁寡欢。
殷商末叶,纣王无道,诸侯愤愤不平。西伯侯姬昌(即周文王)举旗造反,揭开伐殷倒商大业。文王慧眼识才,起用姜子牙于渭水。于是,一个默默无闻渔歌钓夫,一跃成为谋士权相,承担起筹谋、指挥倒商亡殷之千秋大业。周朝立国后,周武王念及姜子牙开国巨功,封其于齐,都于营丘。
古之营丘,地处漫洼,四周一马平川,位于长沙水(今南阳河)以北,伏龙河之西岸,面向群山连天碧,背倚沧海雾茫茫,堪称一方绝佳宝地。
姜子牙凭玄理致胜,信奉的是天道。赴国到任后,他的第一要举,便是施建祭天台。
祭天台,是一座土筑台,南北长而东西窄,头南尾北,形似卧龟。这座卧龟,头高尾低,翘首南望,犹似出浴北海,探视人寰。因而,当年的祭天台,被人们尊称为“万寿台”。堆积“万寿台”的泥土,来自筑台的东北与西北两角,就地挖掘取土。当年挖掘与运送工具极其落后,人们用竹板掘土,用提篮运土,有的人甚至用衣兜兜土。人来人往,筐上筐下,熙熙攘攘,轰轰烈烈,其场面相当恢弘,用蚂蚁搬山来比喻,的确不为过。
万寿台(臧台)遗址
土台东北与西北两处取土地,变得地势低洼,后人称他们为东洼与西洼。这两处洼地,涝雨季节积水成湾,被人们称作“天池”。这便是“龟借水行,人凭天贵”俗语的来历。
“万寿台”,仅仅是祭天台的台基。土台筑成后,又在上面搭建一座木质高台,以供姜子牙临期攀援登台祭天用。此即为:
祭坛常设佑太平,屹立营丘擎云天。
每逢祭日,姜子牙便披发仗剑,登台作法,祈求上苍庇佑,助他屡建功业。
周朝征战,是立在战车上厮杀,毂错相接,战鼓雷鸣,尘土飞扬,场面非常壮观。因而,兵勇与车马,是取胜的两大利器。都城营丘遗址,不止“万寿台”一处,驻扎兵勇的军营,停放战车的军库,喂养战马的厩棚,不胜枚举。“万寿台”遗址前方,有驻扎兵勇的前营与后营村落,“万寿台”的后边,有停放战车的大王车、小王车、东王车、西王车,以及饲养战马、训练坐骑的褚马、演马、崔马、饮马等村名。这些地名流传至今,此处古代非国都莫蜀。
齐国,自太公始,丁公、乙公、癸公与哀公,皆都于此。逮及胡公,都城西迁于博兴县薄姑。时仅一载,胡公被杀,献公立,又迁都临淄,拓建新都城。营丘前后为都近二百载,齐国迁都以后,逐渐败落荒废。然而,姜子牙构建的“万寿台”,却依然保留着。
臧台出土汉朝石磨
臧武仲,乃姬姓臧氏,战国时鲁人,矮小多智,人称其为“圣人”,是鲁国的重臣。因得罪鲁王,招来灭顶之灾。为了活命,他避难于齐国,深得齐景公看重,允其选址筑台,拜相统兵。臧武仲尊重姜太公,仍以“万寿台”为祭台,蒹作点将台,没有另选台址。他不满足于原台的高度,重修“万寿台”,又加高数十尺。臧武仲加高的土层,与原台的土质不同,是坚如岩石的夯土层。剖开祭台遗迹查看,夯土层历历在目。自此之后,人们称当年的“万寿台”为“臧台”。时至东汉,又一次重修“臧台”,使其高度达六十余尺。
关于臧台遗址,青州博物馆老馆长、考古专家、龙兴寺佛像群勘探挖掘人夏名采先生,曾于1979年做过专门考察与论述。其后,北京大学历史系、山东考古研究所等,又做过多次考察。
此说并非武断,土台的顶端,原来有一座建于唐朝的“泰山行宫”,供奉着泰山老母的法相。这座庙宇,毁于抗日战争炮火。臧台村民,曾在其地基下挖掘出一页磨盘。据考证,这页磨盘,是汉朝研磨制香原料香粉用的。而今焚烧的“香”,起源于西域,汉朝张骞通西域时传入中原。青州一域,是丝绸路的起点。制香业起源于青州,其源头,就在臧台附近。
焚香烙画的鼻祖是太公姜尚,臧台杨氏的先祖,即是焚香烙画的传承人。这门技艺传到杨氏时,已经发展为焚香烙制佛像了。
刘珝(1426—1490年),字叔温,号古直,明代中期最有声望的儒学家、政治家,是三朝重臣,一代帝师,祖居青州阳河村,青州城里有阁老府邸。臧台村杨氏的祖爷,焚香烙画的传承人,是刘阁老同乡,执掌阁老府的香火礼仪,家里开设着制香坊和制纸坊。我们有理由肯定,藏台遗址发现的汉代石磨,兴许就出自于杨门。这时杨氏的焚香烙画,已经成为稀世珍品。他焚香制作的佛像作品,被列入阁老府献给皇帝的贡品。
焚香烙画技艺,在杨家代代相承,绝密不传外人。只可惜:
高超技艺单线传,焉知何日亮尊颜。
三、祖业长相守 烙画靓人寰
杨祖前,青州市何官镇人,从八岁起在父亲的教导下开始学习焚香烙画,是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焚香烙画传承人。
杨祖前聪颖好学,从年轻时就胸怀壮志。1974年,十七岁的杨祖前远离故土,来到东北黑龙江省,投身于农垦总局红兴隆管理局二九一农场,成了一名农垦战士。数十年来,他一直兢兢业业,致力于农垦工作。期间,他并没有放弃父亲传授的焚香烙画技艺,每逢节假日,常常躲在宿舍里偷偷练习作画。
而今,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其作品,已经突破绘制佛画的局限,拓展到烙制伟人像、风景画、侍女图,以至于巨幅连环画等。他用焚香烙制的毛主席像《踏遍青山人未老》、《清明上河图》、《赵秉中状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图》、《八仙过海》、《名家名作汇萃屏》、《福满乾坤六合屏》、《麻姑献寿图》、《玉女吹箫图》、《松鹤延年图》、《期耋长寿联》等作品,令人眷恋不舍,堪称烙画宝库中的珍品,足以靓丽人寰。
踏遍青山人未老
吉祥如意图
关爷神威
松鹤延年图
玉女吹箫图
麻姑献寿图
赵秉中状元卷截图(青州博物馆收藏)
二十四孝图截图
杨祖前的烙画传承道路,是漫长的,艰辛的,用汗水铺垫起来的。
焚香烙画的近期传承人,十一代是杨竹林。杨竹林使杨门的焚香烙画有显著发展。他不仅能在宣纸上烙制形态各异的佛像,而且能用香头在葫芦上烙制飞禽走兽,深受人们欢迎。他在家里排行老二,被人们戏称为“杨二葫芦”。
焚香烙画的第十二代传人是杨德深,其后是十三代杨世尊、十四代杨树荆。传到杨祖前的名下,已经是第十五代。杨祖前的精湛烙画技艺,正在传授给儿子——第十六代传人杨俊。杨俊精明干练,焚香烙画技艺传到他的名下,定会得到进一步升华。
杨祖前八岁时,父亲杨公树荆摆设香案,让他叩拜祖师姜太公,开始纳入师门,传授焚香烙画技艺。父亲执教极为严格,稍有不满,不是拧他的耳朵,就是打他的屁股。学艺分心时,常常被罚跪,面对祖师爷思过,直到告饶为止。因此,每当烙画时,他便入定忘我,沉浸在绘画的境界里。于是,一幅幅佳作,便油然诞生。
焚香无匹堪称绝艺,烙画通玄尽展神技。我曾目睹杨祖前烙画,的确奥妙莫测。其最玄妙的演示,简直令人不可思议,张口哑然。即使我说出来,也不会有人相信的。
待到成年后,杨祖前的烙画技艺,已经超越其父辈,烙制的佛像栩栩如生,令人望而顿生敬仰情怀。
一个优秀的焚香烙画师,必须有踏实的绘画基础,因为在用香烙制之前,必须先用铅笔在宣纸上勾勒出欲烙制的画稿,没有准确的画稿,是不可能烙制出逼真作品的。为此,杨祖前拜画家杨祖江先生为师,向他学习绘画技巧。而后,又拜王丙照先生,即“人民英雄纪念碑”“金田起义”雕塑群的雕塑师为师,学习精湛的雕塑技艺。他下的这番苦工,使其开拓了境界,升华了艺术品位。至此,杨祖前的焚香烙画,彻底摆脱了烙制佛像的束缚,开启了更为广泛的烙制境界。一代焚香烙画大师,终于显露出他的非凡锋芒,没有辜负他五十载的艰辛磨练。
杨祖前用来烙制图画的“香”,并非市面上出售的一般“香”,而是他们杨门专门研制的。其配方,除磨细的榆树皮粉外,还加入了多种珍贵药材。这种“香”,粗细不等,功效不同。细的似钢针,粗的如拇指。其特点是,燃烧缓慢,温度稳定,尚有安神固志、清心明目的特殊功效。市井间,是绝对买不到的。其配方和制作工艺,也不会轻易外泄。
宝珠深藏无人识,一朝现世闪金辉。
青州,位居十大古都之列,其文化遗产相当丰富,目前正在紧急抢救中。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是我国非遗宝库中的佼佼者。2016年春,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技艺,得到青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部门高度重视,被收为县级非遗项目。2017年春,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技艺,又顺利通过了潍坊市非遗验收关。明珠现世,分外灿烂,其光彩震撼国人。同年盛夏,中央十台闻讯而来,在“多彩华夏”节目中,以“青州古城寻古韵”为题,作了精彩报道,令人大开眼界,大为震惊。目前,杨祖前正在进一步整理、完善他的焚香烙画技艺申报材料,不久的将来,山东非遗圣库,乃至于国家非遗圣库,定然会有它的一席之位。
我们相信:
金针不惧烈火炼,明珠定当闪异彩。
余 韵
壮士志高远,鸿鹄万里翔。
杨祖前的焚香烙画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焚香烙制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感恩二十四孝图》与《赵秉中状元卷》等巨制,已经步入极品范畴。
明宪宗成化23年(1487年),朱见深封其七子朱祐楎为衡恭王,就藩于青州,在青州城内建造了衡王府。衡王府规模浩大,富丽堂皇,堪与帝阙媲美。王府传位六代七王,存世一百五十九载,为繁荣青州的经济与文化做出了巨大奉献。满人入主中原后,衡王府被查抄,宗族十一人遭斩,堂皇王府被夷为平地。可怜的衡王府“一代辉煌付流水,笙歌艳舞无处寻”。
衡王桥雕文作者刘沂生
恢弘的青州衡王桥,于2012年竣工通车。
桥两侧石制栏板上,雕刻着三十二组衡王府故事。这些故事,书王府辉煌,记王府不幸,使衡王桥成为一部衡王府兴衰史诗。这三十二组故事,每组由一幅文字与两幅相关内容的图画组成。每侧桥栏板上,雕刻着九十六幅字画,两侧共计一百九十二幅。一座桥的栏板上,雕刻着如此多的故事,如此多的图画,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桥梁史上,敢诩绝无仅有。这一杰作,出自咱青州人之手:雕文作者,传奇作家、衡王府贡品糕点师刘景后裔刘沂生;图案绘制,绘画师丁岱宗;栏板设计,工艺师房德石。
杨祖前,取此内容为烙制素材,堪为第一;将此内容以焚香技艺烙制到宣纸上,将是绝对无双。为此,我们给此图冠名为焚香烙制首作《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其卷长达百余米,不为不恢弘矣。
蒙张庆吉、徐建成及姜子牙后裔高万友诸君精心策划,获王寿礼、郑玉章、扬中奎、杨春富、马爱娟诸君鼎力支持,《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正在赶制中,不久将隆重面世。
兹将《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长卷卷首志文,与卷末跋语附于后,以嗜诸位高朋:
烙画“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诞生志
徐建成、戴天传、刘沂生、杨祖前
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图文并茂。横跨南阳河,贯通南北路,堪称青州一道靓丽风景。
衡王桥石栏板上,雕刻着三十二组衡王府故事。这些故事,书王府辉煌,记王府不幸,凝王家喜怒哀乐于一桥,融知识教育情趣于一体,使衡王桥成为一部观历史、知兴亡的王府史诗。雕文作者,为传奇作家刘沂生;图案绘制,乃工艺师丁岱宗。
幸矣,时值盛世,日月辉煌。电笔烙画,比比皆有;焚香烙画,独自一人。杨祖前,青州人士,乃焚香烙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阳日,连袂登高,游览万寿台,追忆当年姜公祭天盛况。归来小酌,欢欣满胸怀,笑容融杯盏。谈笑间,刘沂生邀祖前展示奇才,烙制衡王桥王府故事图。盛情难却,祖前慨然应喏。
撤宴返府,酒兴未艾。兴所致以神自来,心已骛而难自已。于是乎,沐浴更衣,恭请祖师姜公坐镇,执香以抒怀。灯火长明,达旦未熄,烫制烙画之艰辛,可见一斑矣。
壮哉!盛举,蒙张庆吉、徐建成及姜子牙后裔高万友诸君精心策划,获王寿礼、郑玉章、扬中奎、杨春富、马爱娟诸君鼎力支持。月落星移,四季更迭,耗时经年,杨祖前与杨俊父子联袂,顺利完成巨制。画卷长达百余米,名曰“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观人睹物如临其境,王府兴衰跃然纸上。自此启始,又一惊世巨作问世,岂不快哉!感于斯,特拟短章以志之。
八旬翁刘沂生拟志 德艺轩主戴天传书
岁次戊戍阳春 青州云门山下
烙画“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跋语
杨祖前、徐建成、刘沂生、张庆吉、宋执贵
三山叠翠,二水盘桓,山明水秀灵杰地,傲立人寰五千年。云门拜寿,驼岭参禅。仰天山消夏,范公祠访贤。青州,乃华夏十大古都之首,山河壮美,名冠神州。
壮哉,2012年春,衡王桥落成。似巨龙天降,如长虹卧波,朝迎红日出,暮送晚霞归,为青州平添一道靓丽风景。伫立桥头,远眺群山滴苍翠,近闻碧水流淙淙,令人心旷神怡,留恋忘返。衡王桥栏板上,雕刻三十二则王府故事。每则故事,配置两幅即兴画。书王府辉煌,记王府不幸,庆王府男儿少庸才,哀王府女儿多薄命。图解王府盛衰史,追忆皇家兴亡踪,使斯桥成为一部图文并茂史诗。令人沈思焉,激人深省。
善矣,衡王桥重如泰山,即使难舍,亦难移动。焚香烙画大师杨祖前,有化平庸为神奇之奇技,他顶礼膜拜,恭请祖师太公莅临,将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烙制成长卷。便你收藏,随你同行,陪你历世矣,步步畅通。
焚香无匹堪称绝艺,烙画通玄尽展神技。杨祖前,祖籍青州市何官镇臧台村,乃焚香烙画第十五代传承人。他的烙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界。其力作,除《清明上河图》外,尚有《赵秉中状元卷》、《感恩二十四孝图》、《福满乾坤六合屏》、《福如东海长寿联》、《麻姑献寿图》、《玉女吹箫图》与《松鹤延年图》等。
雄鹰志凌云,蛟龙傲汪洋。杨祖前烙画“衡王桥九十六喻世图”封管,特吟短歌以颂之。
青草堂主刘沂生志 玲珑童宋执贵恭书
岁次戊戍阳春日 于青州云门山下
编辑:今日青州网